三年巨变看新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之一

来源:   日期:2013-12-24 11:31:00 【字号:

三 年 巨 变 看 新 疆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之一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疆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大力弘扬新疆精神、践行新疆效率、努力提升新疆能力、树立新疆形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三年来,国民经济步入增长快、质量好、效益高的历史新阶段,社会发展进入和谐稳定、民生改善的新时期,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经济增长体现“新疆速度” 

    三年来,面对国际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局面,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新疆经济经济运行一改过去下行比全国快、恢复比全国慢的被动局面,逆势上行,加速推进,多项指标增速跃居全国前列。 

    1、经济运行速度加快。初步核算,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530.32亿元,连续3年迈过3个千亿元关口,年均新增生产总值千亿元。2010年-2012年,新疆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6%、12.0%、12.0%,增速分别比全国快0.2、2.8、4.2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29位、21位,跃升至11位,在西部十二省区由12位跃升至第8位,是1991年以来最好位次。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GDP年均增长11.5%,新疆进入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增速比1979年-1999年(改革开放至西部大开发前)高1.0个百分点,比2000年—2009年(西大开发至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前)高1.4个百分点。

 

    2、人均生产总值跨上5000美元大关。2009年-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2元增加到33909元,增长34.1%,年均增长1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920美元增加到5372美元。按照2007年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由下中等收入跻身上中等收入行列。 

 

    3、农业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2012年,农业总产值2275.67亿元,比2009年增长20.4%,年均增长6.4%;实现农业增加值1320.57 亿元,增长19.1%,年均增长6.0%。其中,2011年增长6.5%,2012年增长7.0%,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两连冠。 

    4、工业增速在全国的位次波动前移。2012年,工业增加值2929.90亿元,比2009年增长42.5%,年均增长12.5%,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2010-2012年,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5%、11.4%、12.7%,增速分别位居全国第24位、28位、21位。若扣除新疆(石油工业占49.4%,增速仅为4.1%)与全国工业结构巨大差异的影响,新疆非石油工业增长21.8%,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3.9个百分点,高出陕西省(工业增速全国第1)5.2个百分点,居全国首位,在全国工业出现下行趋势的情况下,新疆工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5、投资增速跃居全国首位。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8.38亿元,是2009年的2.2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0%,增速与贵州省并列,居全国第1位,并创1993年以来新高。投资于1999年步入上升通道,2010年开始加速上行,2010年-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5.2%、33.1%、35.1%,增速分别位居全国第18位、第2位,第1位;西部第8位、第2位、第1位。 

 

    6、零售额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8.99亿元,比2009年增长52.8%,年均增长15.2%,年均新增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亿元以上,2011-2012年,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1.2个百分点,改变了新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落后局面。 

 

    7、对外贸易增速企稳回升。2011年,进出口总额增长33.2%,增速超过全国16.0个百分点;2012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51.71亿美元,居全国第19位,西部第4位,增长10.3%,高出全国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 

 

质量提升凸显“新疆能力” 

    三年来,新疆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总抓手,充分发挥疆自身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后发优势,高起点推进“三化”进程,高层次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以“新疆能力”助推经济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三化”进程稳步推进

    (一)新型工业化

    全面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引进汽车、大型化工装备、电子材料、煤炭深加工等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入驻新疆,特色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初见成效。

    (1)工业制造业投资大幅增长。2012年,工业投资2988.09亿元,相当于2009年的2.4倍,年均增长33.1%,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44.8%提高到47.7%。其中,制造业投资1517.83亿元,是2009年的3.4倍,年均增长49.8%,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35.6 %提高到50.8%。

    (2)重点产业生产、投资快速增长。2012年,除石油工业生产、投资低速增长,纺织工业生产增长、投资下降外,其他重点监测的八大优势工业均实现了生产、投资同步快速增长,其中,电力工业生产、投资分别增长31.8%、36.8%;化学工业增长25.2%、20.7%;煤炭工业增长17.4%、32.7%;有色工业增长43.4%、49.1%;装备制造业增长11.3%、77.4%;钢铁工业18.5%、65.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1.6%、69.7%;汽车制造业增长3.0倍,2.3倍,除化工行业外,大多数重点产业投资增速远超生产增速,为新疆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奠定了基础。

    (3)工业自主性增长动力增强。围绕资源特色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地方工业和非石油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900.53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至30.7%,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非石油工业增加值1417.8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37.9%上升至50.6%,非石油工业比重首次超过石油工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石油工业一支独大的格局正在逐步改变。园区工业增加值1368.26亿元,比重上升至46.7%;中小微型企业增加值1063.11亿元,比重上升至36.3%。

    (4)优势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原煤产量1.36亿吨,比2009年增长54.9%;发电量1188.26亿千瓦时,增长1.1倍,发电量增速由全国第7位跃居全国首位;钢材1289.84万吨,增长86.7%;水泥4315.93万吨,增长1.1倍;化肥(折纯)304.17万吨,增长91.2%;成品糖53.64万吨,增长31.6%;变电器6194.52万千伏安,增长1.4倍;电解铝产量由5.43万吨提高到97.07万吨,增长16.9倍。

    (5)产业基地初步形成。煤炭深加工、化工、特色金属资源加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提速,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形成了一批产业基地。①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以中石油实施“新疆大庆”计划为契机,加快油气、炼化及石油石化下游产品精深加工、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奎屯-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库车等石化产业基地初步形成,油气当量居全国第2,原油加工量居全国前列。②大型煤炭煤化工基地:重点建设准东、伊犁、库(车)-拜(城)、和(布克赛尔)-克(拉玛依)、吐-哈等5大煤炭煤化工基地,煤制天然气等煤炭资源深加工项目开始起步,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③电解铝生产基地:依托能源优势,新疆引进山东信发、东方希望、四川其亚等一批大企业,电解铝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全国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④盐化工基地:利用盐和无机盐等特色化工资源,以新疆中泰、新疆天业、宜化为代表,建成一批氯碱工业项目,聚氯乙烯产能居全国第一。国投新疆罗布泊300万吨钾肥、新疆硝石钾肥60万吨硝酸钾(钠)项目正在抓紧,新疆钾肥产能居全国前列。⑤钢铁工业基地:依托新疆资源,以八一钢铁为主体,吸引首钢、山东钢铁、新兴铸管等大企业入驻新疆,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⑥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以特变电工、金风科技、新能源等一批企业为龙头,输变电装备产业规模和技术全国领先,新能源装备、农牧机械等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汽车工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⑦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了北疆以农产品与畜产品为主,南疆以特色林果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格局,番茄酱产量居全国第一,新疆将全国建成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⑧纺织工业基地:建设以石河子和阿克苏为代表的纺织工业“两城七园一中心”,全区棉纺生产能力居西部前列,未来将建成国家优质棉纱、棉布等棉纺织品生产基地。⑨电力工业基地:建成中电投乌苏热电等一批重点电源项目,截止2012年末,全区发电装机达2952万千瓦,增速居全国前列。区域内750千伏输电线路突破2000公里,新疆与西北电网75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新疆与西北电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哈密南-郑州±800千伏输电等工程即将建成,“疆电外送”通道基本形成。

    (二)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牧业健康发展。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区域特色作物、设施农业六大产业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农业基地建设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稳步提高。

    (1)粮食: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3196.76万亩,比2009年增长1.8%;产量1273万吨,增长10.5%,粮食单产由385.3公斤/亩,提高到398.2公斤/亩。人均粮食产量由537.1公斤提高到573.2 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6.7公斤,粮食生产实现“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粮食生产安全得到保障。

    (2)棉花:2012年,棉花播种面积2581.24万亩,比2009年增长22.1%,棉花总产量353.95万吨,增长40.2%,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51.7%,单产2052公斤/公顷,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0%,总产、单产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

    (3)特色林果业: 2012年,林果业(含果用瓜)种植总面积1718.84万亩,比2009年增长22.6%;林果产品总产量1222.10万吨,增长15.5%。其中,园林水果产量736.75万吨,增长30.4%,新疆优质特色农产品已进入全国乃至中亚市场。上海、北京、广州、武汉四大新疆特色农产品交易会签约金额350多亿元。特色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柱产业。

    (4)畜牧业:2012年,年末牲畜存栏4333.25万头(只),比2009年增长12.7%;牲畜出栏3737.30万头(只),增长19.2%。肉类总产量133.83万吨,增长16.1%,其中,羊肉产量48万吨,增长9.7%;牛肉产量36.20 万吨,增长6.8%;猪肉产量30.20万吨,增长37.1%。牛奶产量132.20万吨,增长9.4%。禽蛋产量25.90万吨,增长11.6%;水产品产量12.53万吨,增长29.2%。畜牧业正在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5)农业现代化:2012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8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2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面积3000多万亩,设施农产品面积97万亩,设施农产品产量110万吨。截至2012年末,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300个,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072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15.43亿元,增加值260.87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50%。

    (6)“三农”条件改善:2012年,自治区财政用于农业与扶贫方面的投入360.2亿元,建成27座“定居兴牧”水利工程;7.8万户边境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593万名种粮农民受益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近20万名农民受益于农村沼气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

    截止2012年末,新疆城镇人口981.98万人,城镇化率44.0%,比2009年提高4.15个百分点。现有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2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263个镇。三年内新增北屯市、阿拉山口市、铁门关市3个县级市,30个镇。

    2012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的城市11个,比2009年增加1个;乌鲁木齐市实施“煤改气”工程后,首府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好于Ⅱ级的优良天数占79.8%,比2009年提高8.0个百分点。累计安装燃气锅炉710台1.29万蒸吨,实现替代燃煤供热面积1.16亿平方米,改造后天然气供热占总供热面积的比重提高到76%,实现了治理大气污染、还市民一片蓝天的承诺,市民群众对“蓝天工程”满意率达96.9%。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6.5%,提高0.6个百分点;污水处理率81.0%,提高8.9个百分点,其中,污水集中处理率77.1%,提高12.9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7.2%,提高2.6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处理率84.0%,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8%,提高25.7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89.6%,提高6.6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4%。

    2011年,乌鲁木齐市开始筹备“BRT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项目,解决了冬季极寒气候条件下,市民公交出行保暖和行车安全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地面公共交通的典范,获得住房城乡建设部评选的2012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服务业进程加快推进

    2012,新疆服务业增加值2649亿元,比2009年增长43.3%,年均增长12.8%,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7个百分点。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发展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

 

    (1)金融:2012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330.89亿元,比2009年增长80.0%,年均增长21.7%;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914亿元,比2009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7.8%,贷款增速由全国第15位跃居第2位,存贷比由55.3%稳步提高到64.2%,融资工具、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金融机构储蓄存款资金,更多地用于新疆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2)交通: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立体布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大通道和枢纽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突破。

    ①铁路:铁路建设形成“四纵四横”铁路主骨架,铁路营业里程由3837公里增加到4914公里,增加了1077公里,增长28.1%,兰新线电气化铁路总长1634公里,全线贯通,标志着新疆铁路开始步入电气化时代。2012年,铁路客运量2162.10 万人,比2009年增长57.7%;货运量6932.70万吨,增长8.1%。

    ②公路:公路在新疆多种运输方式中发挥着基础和主导作用。公路通车里程16.59万公里,比2009年增长10.1%,其中,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59万公里,建成奎屯—克拉玛依等4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2277公里,增长60.4%,农村公路总里程13.65万公里(含专用公路)。2012年,公路客运量5.25亿人,增长26.1%;货运量6.19亿吨,增长32.2 %。

    ③民航:拥有16个民用航空机场,居全国各省首位,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国内54个大中城市、国际及港澳台27个城市,“东西成扇、疆内成网”的空中航线网络格局。2012年,新疆民航旅客吞吐量1727.6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1.1倍,民航货邮吞吐量14.3万吨,增长70%。

    乌鲁木齐机场增速跃居全国千万级大型机场首位,确立了西部枢纽机场地位。2012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334.7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1倍,在全国的位次由21位上升至15位; 2012年5月,单月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8月突破150万人次,连创历史新高。

    ④管道:全面建成“西气东输”二线、东输成品油原油、中哈原油等管道,管道输油气里程超过11000公里,是中国管道运输里程最长的省区,全长5220公里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⑤汽车: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211.07万辆(包括三轮车和低速货车),比2009年增长90.8%,其中,私人汽车147.46万辆,增长1.3倍。节假日举家出行旅游成为一种时尚。

    (3)电信:2012年,新疆电信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16.0%,增速跃居全国第4位;电信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3位。截至2012年末,全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008.50万户,比2009年增长79.4%。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90.9部,比2009年增加38.3部。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255万户,比2009年增长90.7%。

    (4)旅游:国际、国内旅游业双双出现井喷行情。201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860.80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1.3倍;旅游总收入576亿元,增长2.1倍。其中,接待入境旅游149.80万人次,增长3.2倍,旅游外汇收入5.51亿美元,增长3.0倍。口岸游占国际旅游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入境游客遍布世界五大洲,10多个国家入境游客逾万人次。

    接待国内旅游4711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1.2倍,国内旅游收入542亿元,增长2.0倍。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在最受青睐的国内旅游目的地排名榜中,新疆由13位跃居第6位。

    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223家,其中五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3家。

    2012年12月,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之一,全球酒店集团300强中排名第9位的上海锦江国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入驻乌鲁木齐。至此,国内三大经济型酒店巨头——如家快捷、汉庭快捷、7天连锁已齐聚新疆,预示着旅游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6)房地产: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06.09亿元,比2009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37.0%;由于近两年国家实施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商品房销售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商品房销售面积1430.31万平方米,比2009年仅增长7.7%;销售额560.45 亿元,增长59.7 %。

    三、发展质量大幅跃升

    (1)政府收益:财政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2012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921亿元,是2009年的2.3倍,年均增长32.9%。自治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8.87亿元,年均新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0亿元以上,2010-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8.8%、44.0%、26.2%,增速由2009年全国第30位,跃升至全国第9位、第6位、第3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9.1%上升至12.1%,提高3.0个百分点。

    (2)企业效益: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482.88亿元,比2009年增长72.8%,年均增长20.0 %;实现利润总额841.67亿元,增长73.7%,年均增长20.2%,利税总额超过亿元企业106家,比2009年增加 40家。利润总额超亿元企业77家,比2009年增加32家。

    (3)居民收入: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21元,比2009年增长46.2%,年均增收近1900元,年均增长13.5%,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比中央新疆座谈会前十年(2000-2009年)快4.8个百分点。由于自治区财政实施向基层、艰苦地区和群体倾斜的政策,全面提高机关、事业、教育、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收入及绩效工资;全面提高城乡低保、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农村“五保”、“四老”人员、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各类人员工资收入和生活补贴水平,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达到3984元,增加1705元,年均增长20.5%,高出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速7.0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6394元,增长64.7%,年均增收837元,年均增长18.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比中央新疆座谈会前十年(2000-2009年)快7.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 3.16:1,缩小至2.80:1,比全国的差距小0.3个百分点。近年来,自治区实施的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多达50项,带动农民政策性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2009年的121元提高到976元,增长7.0倍,占纯收入的比重由3.1%提高到15.3%。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5.5%、17.5%,增速双双跃居全国首位。

援疆支持激发“新疆动力” 

    三年来,新疆紧紧抓住19省市对口援疆的大好机遇,主动加强与19省市援疆对接,以产业援疆、项目援疆和人才援疆为核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1、产业援疆:吸引、支持19省市企业、中央企业来疆投资,建立了援疆省市48家国家级开发区对口支援新疆39家产业聚集园区的结对关系。大众汽车、三一重工等大项目落地。吸引庆华、万向、徐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新疆。截至2012年末,19个援疆省市累计安排财政性援助资金34.10亿元支持受援地园区建设,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央企业完成自治区地方项目投资1782.60亿元。自治区地方引进援疆省市经济合作项目2662个,已到位资金2580亿元,其中,2012年到位资金1493亿元,增长37.3%。一批强产业、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项目援疆:重点实施了一大批受援地迫切需要的民生项目,超过70%的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95%以上的援疆资金安排使用到县(市)及以下基层,截至2012年末,19个援疆省市累计实施援疆地方项目2378个(不含兵团,下同),拨付到疆援助资金248.60亿元,超过国家核定额度26.5%。其中,安排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82亿元,占援疆资金总量的33%;安排教育、卫生、就业培训68.30亿元,占援疆资金总量的27.5%。1612个援疆项目相继建成使用,给受援地群众带来了实惠。

    3、人才援疆:以对口援疆干部人才培养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8个方面重点工作。截至2012年末,19省市累计投入24亿元,实施干部人才援疆项目1244个。柔性引进各类干部人才8826人,选派4623名干部人才赴援疆省市挂职锻炼,完成2.3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学习选派任务,培训新疆各类干部人才33.9万人次,投入9.8亿元用于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新建改扩建村和社区阵地2000多个,组织2.7万名县乡村干部赴援疆省市轮训,选派366名青年科技英才赴内地定向培养,近1200名专业技术援疆干部人才中期轮换工作圆满完成。

“新疆效率”聚力民生改善 

    三年来, 民生改善的最大亮点是自2011年启动的“民生建设年”活动,2011年确定的22类80项,2012年确定的25类90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部完成。 

    1、民生支出: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20.06亿元,比2009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26.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由31.5%提高36.1%。近三年,财政用于民生建设的支出累计达到4830亿元,年均增加396亿元,年均增长29.2%,高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平均增幅2.9个百分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0%、73%、72.6%。

    2、民生工程:2011年,2012年,新疆民生类工程投资分别为1009.08亿元、1381.79亿元,分别增长53.9%、增长41%。累计建设61.48万户安居富民房、66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已竣工安居富民房质量全部合格,经受住了2012年和今年初伊犁州三次6级以上地震考验。全区8.88万户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改善; 7.64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到50平方米廉租住房,2.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职工享受到公共租赁房。自治区安居富民工程连续两年绩效考评全国第一。

    3、劳动就业: 全区三年共有458万人次享受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5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3.4%,比2009年下降0.4个百分点。累计解决24.84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17.34万名,就业率由83.4%提高到88.5%,提高5.1个百分点,7.5万名2009年前实名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截止目前,已累计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4.3万户,2012年新消除零就业家庭户数2.5万户。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40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296亿元。

    4、创业与就业培训:截至2012年末,共建立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县(市)3个,自治区级创建创业型县(市)18个。建成67个创业园区,72个创业孵化基地,4.5万人实现创业。2012年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69万人,贷款金额50.34亿元,带动就业19.87万人,创历史最好水平。三年来,全区共有360.8万人(次)参加各类职业培训。

    5、社会保障:新疆始终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本,大力实施社会保障提升工程,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

    2012年,全区94个县(市)全部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92个涉农县(市)全部纳入新农保实施范围,比2009年增加3个县市,比全国提前1年实现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99.7%,居全国前列。

    ①社保基金:截至2012年,全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2122.9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841万人次,增长65.6%。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55亿元,支出318.6亿元,累计结余725.8亿元,社会基金运转状况良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②养老保险:社保覆盖面迅速扩大,受益人群日益广泛。截至2012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2.16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7.09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1.62万人。将26.5万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自2010年起,连续4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照每人每月120元的标准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实施冬季采暖费补贴,为1995年底前退休企业参保人员按照每人每月12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③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2010年的160元提高到2012年的250元,2013年继续提高至290元。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以上,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在14个地州市普遍建立。14.2万名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管理。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从2009年的114.90元提高至2012年的320.33元,最高支付限额提高至6.37万元。2013年,这两项指标仍将继续大幅提高。

    ④失业保险:连续3年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2012年月平均失业保险金标准为543元。

    ⑤工伤保险:连续8年调整工伤保险待遇,2012年月平均伤残津贴达到2075元,基本满足了工伤职工的生活需要。1.6万名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⑥城乡低保:截止2012年末,全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36.6万户、8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56万户、135.45万人。自2010年起,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逐年上调,目前,城市低保收入平均标准为291元/人、月;月人均补助水平为247元(含一次性生活补贴);农村低保平均标准136.5元/人、月,月人均补助水平113元(含一次性生活补贴)。

    ⑦死亡抚恤:企业参保人员死亡抚恤待遇提高至一次性享受本人20个月养老金。

    (6)物价管理:始终把稳控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民生工程,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总体平稳。2010年-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4.3%、5.9%和3.8%,基本控制在预期目标内。一是完善鲜活农副产品运输和“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减少流通环节成本费用。二是首府乌鲁木齐450家社区蔬菜副食品直销店、重大节假日投放平价牛羊肉等政策,对平抑市场物价,提供日常生活保障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全疆近230万低收入困难群体享受价格补贴8亿多元,确保了城乡困难群众不因物价上涨而影响基本生活。

凝心聚力弘扬“新疆精神” 

    三年来,“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空前繁荣,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科技事业:截止2012年末,拥有县以上部门属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23个,比2009年增加5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8个,增加6个;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8个,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转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个;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4个;重点实验室3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其中,挂牌成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国家级4家),组建期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

    2012年,受理专利申请7044项,其中,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679项;均比2009年增长1.5倍;获得专利授权3440项,增长84.3%;其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51项,增长2.8倍;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36项,比2009年增长42.2%。

    2、教育事业:截止2012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999所,比2009年增长15.9%。其中,普通高等学校34所,增加2所,增长6.3%;幼儿园3710所,增长64.5%。

    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37.52万人,增长6.4%,其中,专任教师31.34万人,增长8.3%。在校生457.37万人,增长3.0%;其中:在校研究生1.55万人,增长32.8%;本专科在校生26.87万人,增长11.2%;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53万人,增长8.2%;普通高中在校生44.07万人,增长5.7%;初中在校生94.32万人,下降8.2%;小学在校生190.08万人,下降3.7%;在园幼儿69.43万人,增长41.5%。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8%,比2009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净入学率97.7%,提高2.1个百分点。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84.7%,提高11.1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末,新疆在全国44个城市的85所学校办有内高班,比2009年增加5个城市、19所学校;在12个城市的24所学校办有内初班,比2009年增加4个城市、5所学校;内高班在校生2.7万人;内初班1.86万人。

    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双语班和民考汉学生达167.86万人,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66.6%。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岗位教师7.63万人;中小学双语教育岗位教师6.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5.6万人,占89.3%。

    农村和50%的城市中小学生人共计235万人领到免费教科书;64.7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08万名师范类专业学生免除学费、教材费和住宿费;近2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学生得到国家奖助学金补助;南疆三地州82万名和纳入自治区首批试点的7.7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享受营养膳食补助;36万农牧民幼儿享受伙食补助、公用经费和幼儿读本费;近38万名农村家庭困难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内高班、内初班学员均享受学费和生活费补助;3175名学前双语教师得到生活和社保补助。

    3、文化工程:2012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9 个,文化馆108个,公共图书馆102个,博物馆7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09个。组建了一批功能较为齐全、设施配套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化站、“农家书屋”均实现免费开放。“东风工程”出版物免费赠阅活动覆盖全区所有乡镇、街道、社区和行政村。

    村村通、户户通、大喇叭、农村电影放映、东风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在巩固和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农村家庭安装直播卫星机顶盒,为自然村安装大喇叭,解决了农牧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提高了广播和电视覆盖水平,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34%,比2009年提高0.9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62%,提高0.8个百分点。广播电视农村直播卫星用户达到121.51万户。有线电视用户216.81万户,比2009年增长19.8%,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00.28 万户,增长94.5%。译制少数民族语故事片256部,增长1.2倍。

    4、环境保护:

    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山川秀美、绿洲常在”。

    ①生态治理: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南疆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艾比湖流域生态保护工程,叶尔羌河等多条河流水土流失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65.46千公顷,完成灌溉面积4311.71千公顷,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73.27千公顷。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5%提高到23.5%,森林覆盖率由4.02%提高到4.24%。重点沙化治理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初步构筑起了相对稳定的绿洲生态安全体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②河流水质:在监测的河流断面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 94.7%,比2009年提高6.4个百分点;Ⅳ~V类轻中度污染水质断面比例为3.0%,下降3.5个百分点;劣Ⅴ类重度污染水质断面比例为2.3 %,下降2.9个百分点。

    ③湖库水质:在监测的湖库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湖库占71.9%,比2009年提高28.6个百分点;Ⅳ~Ⅴ类轻中度污染水质湖库占6.2%,下降17.1个百分点;劣Ⅴ类重度污染水质湖库占21.9%,下降11.5个百分点。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