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健康发展 造福新疆各族群众

来源:国家统计局设管司   日期:2013-12-24 18:19:00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概览之十九

    从“赤脚医生”到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医疗人才,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花园式、宾馆式医院,从“病去如抽丝”的治标到 “预防保健为主”的治本,30年沧桑,30年巨变。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医务工作者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 了我区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诗篇。
    一、卫生事业规模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大力发展新疆卫生事业,努力提高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为目标,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各个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使新疆 卫生事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教育、中医民族医药、卫生行政执法等门类齐全、专业完善的医疗卫生队伍,建立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卫生基础建设全面加强。仅1992年至1995年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投入建设资金1.53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 (消除危房,房屋、设备、人员配套)建设,完成了723个卫生院的改扩建工程,竣工面积达28.2万平方米,为乡镇卫生院装备基本医疗设备共计3858台 (件),5340多名卫生技术和管理人员接受了正规培训,乡镇卫生院的总体服务功能明显增强。2003年非典之后,中央和自治区更加重视对公共卫生事业的 投入,利用国债资金、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和自治区配套资金,不断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投入近14.51亿元规划建设了全区813所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医院(病区)、紧急救援中心、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随着各类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我区卫生基础设施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得到完 善。截止2007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7465个(含私营,不含村卫生室),比1978年增加4884个,增长1.9倍,其中医疗机构7112 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14个、卫生监督机构112个、采供血机构21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3个;卫生机构床位总数9.0万张,比1978年增加3.3万 张,增长56.79%,其中医院床位7.1万张,卫生院床位1.6万个;全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4.31张,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16张;卫生机 构人员总数12.8万人,比1978年增加6.1万人,增长92.69%,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5万人,全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2.08人,每千人口拥有 注册护士1.65人。
    二、公共卫生事业成就瞩目
   (一)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30年来,全区已建成较为健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并完善了自治区、地、县、乡传染病信息直报网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危害人民健康最为 严重的伤寒、霍乱、黑热病、出血热等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总发病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881.17/10万降至2007年的667.53 /10万。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等儿童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免疫规划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85%以上。改革开放前,几乎遍及全疆的甲 状腺肿,经过长期有效的补碘措施,患病率已大幅度下降,全区目前已有58个县、市实现了消除或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结核病防治工作实现了《全国结核病防 治规划(2001—2010年)》制定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70%,全程治疗覆盖率达100%和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的近期目标。取得了抗击 非典和防控人禽流感的重大胜利。
    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止工作,将防治艾滋病作为关系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民族兴衰的战略问题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自治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研究制定了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和阶段性目标。并将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附属传染病医院在原北郊医 院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新疆传染病医院,承担定点收治新疆艾滋病病人的任务,为有效遏止艾滋病的蔓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2007年底,全区累计治疗艾滋病 病人1112例,其中儿童23例,治疗病人数量是过去三年治疗病人总人数的118 %。母婴阻断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全区累计为12万名孕产妇提供了艾滋病检测,干预率达82%,并每年为近11万人提供免费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
   (二)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全区已有独立建制的地(州、市)级妇幼保健机构9个,县(市)级妇幼保健机构79所,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配 备了妇幼卫生专干和保健员,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为依托,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截止2007年,全区已 有205所国家级“爱婴医院”,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为89.13%。世行贷款卫生九项目妇幼卫生子项目、“降消”项目、联合国人口基金生殖健康项目、卫生部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等各类国际、国内妇幼卫生合作项目进展顺利,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管理办法及适宜技术,促进了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建设和业务水平 的提高,使全区妇幼卫生主要指标有了明显提高,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解放初期的不足5%上升到2007年的89.25%;孕产妇保健覆盖率、3岁以下儿 童保健管理率从无到有,分别达到2007年的62.32%、67.12%。
   (三)卫生法制与监督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30年来分别颁布实施了《自治区爱国卫生工作条例》、《自治区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办法》等卫生法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区14个地(州、市)、 98个县(市、区)组建了卫生监督机构,使卫生监督能力和执法力度进一加强,并集中开展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化妆品、生活饮用水、非法行医和非法 采供血等专项治理工作,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医疗服务市场不断规范。
   (四)卫生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组建了应急处理队伍,制定出台了各项应急预案,加强了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及时有效处置了禽流感、自然灾害、食物中毒和应急救治等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五)爱国卫生运动成绩显著
    爱国卫生工作从一般号召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管理,城乡卫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2007年底,我区已有国家卫生城市4座、国家卫生县 城9座。还涌现出了一批自治区级卫生城市,过去垃圾遍地、臭水横溢的旧面貌得到彻底改观。农村爱国卫生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 779.3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9.85%;改水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卫生厕所从无到有,全区使用卫生厕所户数已达86.43万户,普及率达到的 38.72%。“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相约健康社区行”、中央补助地方健康教育与烟草控制项目及学校健康教育等全民健康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卫生科普 知识得到普及,各族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提高。
    三、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看病就医基本得到保障
   (一)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得以长足的发展
    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是在政府组织、引导下,农牧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帮助农牧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有 效途径,对解决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 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意见》的精神, 2003年,自治区正式启动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于田县、麦盖提县、乌鲁木齐县、玛纳斯县和富蕴县成为首批新农合试点单位。目前,全区89个县 (市、区)已全部开展此项工作,覆盖农牧业人口1005.39万人,参合人数947. 93万人,参合率达94.28%,实现了以县(市、区)为单位100%全覆盖的目标,形成了农牧民看病补偿受益、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增强、党和政府 深入民心的“多赢”局面。
   (二)社区卫生服务从无到有,逐步进入稳步推进和规范发展阶段
    我区社区卫生工作始于1998年,首先在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市、伊宁市、克拉玛依市等四个城市开展试点。截止2007年底,全区已建成58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提高到50.8%。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成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渠道之一。
    四、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区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卫生系统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迅速提高,核磁共振、CT、彩超等一批高、精、尖的现代化诊疗设备大量引进和使 用,医疗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县和县以下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了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已开展了断指再植、体外循环 心内直视手术、肝移植、心脏移植、异体肾移植等高难度手术。医疗专业分科日趋完善,很多疑难病症自治区范围内得到诊治,基本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县、 地区,大病、疑难病症不出疆,最大限度减轻了各族人民群众转诊、转院的负担。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9月15日,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实施的 西北地区第一例劈离式肝移植手术,创造了两个国内首例,两个西北首例,标志着新疆器官移植的总体水平跨入了国内先进行列。同时,通过连续开展医院管理年和 医院管理评价活动,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和持续改进体系,医疗机构管理不断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普遍提高,医疗执业行为进一步规范,服 务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
    济困医疗工作有序推进,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问题逐步得到缓解。2002年,自治区正式启动了城市济困医疗工作,改制新建了两所济困医院,面向城镇特困群体开 展医疗服务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特困群体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意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困难群众看病 难、看病贵问题。截止2007年底,全区已有157家医疗机构开展了济困医疗服务工作,设立济困病床6559张,诊疗济困病人13.2万人次,减免医疗费 用896万余元。
    五、中医民族医药得到继承发展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中医、维吾尔医、蒙医、哈医等民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医、民族医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强了对 维吾尔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发展等工作, 使宝贵的民族医药遗产得到了及时抢救和继承,使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近几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强对中医民族医药各类项目的实施,先 后成立了维吾尔医药研究所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维吾尔药药理毒理实验室、维吾尔药药剂实验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三级实验室,建立了西北地区第 一个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GLP),动物实验室通过了国家动管会和自治区科技厅的SPF认证,取得了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初步形成了中医民族医药医 疗、教育、科研、新药开发基本配套和中医药、维吾尔医药、蒙医药、哈萨克医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新疆的经济建设和 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2007年底,全区共有县级以上政府举办的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65所,床位5242张,卫生技术人员6397人;维吾尔 医学高等教育院校2所,中医药、维吾尔医药研究机构2所。
    六、卫生科技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医学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卫生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疆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本科学制由3年恢复 到5年,中等医学学校学制由2年恢复到3年;各大中专院校均增加了基本建设投资,更新了教学设备,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迅速提高。经过30年的发 展,我区现已形成在校教育、毕业后再教育为一体的终身医学教育体系。此外,为了保护和发展新疆民族医药,1987年,自治区用3年时间筹建的新疆维吾尔医 学专科学校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维吾尔医药人才的专科学校。该学校自招生以来,已培养出维吾尔医药人才1337人,承担了国家级 重点学科“维吾尔医内科学心血管疾病重点建设项目”、 自治区级科研项目8项,编辑出版的《新疆维吾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促进了维吾尔医药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的交流。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 校的建立和发展为推进我区维吾尔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我区医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各地中等卫生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并得到快速发 展。
    医学教育的发展为我区卫生系统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卫生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尤其近年来,自治区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建设力度,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为全区乡镇卫生院增加编制2471个,有效缓解了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短缺的问题;实施了 5%人才储备编制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工作,疏通了农牧区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人渠道,为农牧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 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举办了面向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医学教育,将在五年内通过医学高等院校举办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为全区乡(镇)卫生 院输送4000名具有专科医学学历、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此外,还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在全疆各地建成 “双卫网”教学站点133个,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随时随地接受高质量的专业培训。卫生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为满足全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 医疗卫生需求,维护各族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医学教育的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医药卫生领域科研工作的进步。目前,我区已拥有独立设置的医药科研机构5个,自治区级附设性医药研究所18个,自治区重点 医药实验室3个,其中自治区医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还通过了国家卫生部的认证。十五期间,我区卫生系统获得立项的国家级科研课题64项,获得立项的省部级科 研课题158项,89项科技成果通过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其中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57项,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5项。
    此外,自治区还成立了新疆医学会、药学会、中医药学会、预防医学会、护理学会等20个区级学术团体,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创办有《新疆医学》、 《新疆中医药》、《新疆预防医学》、《地方病通报》等学术刊物,极大地促进了新疆医药卫生学术的繁荣与进步。2005年,经自治区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批 准,新疆医学会设立了新疆医学科技奖,被列为新疆首批唯一的社会力量设奖单位,并于当年完成了首届评奖工作。有27个项目获奖,这项工作成为我区卫生科技 工作发展历程的一个新的重要起点。
    七、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更加广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不仅为新疆卫生改革与发展引入了资金,引进了先进技术,而且在提 高科学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目前,在我区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覆盖了疾病控制、艾滋病防治、 妇幼保健、农村卫生和健康促进等重点卫生工作,投入资金3.34亿元,项目覆盖全区15个地州市,受益群众达上千万。
    卫生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从单项、短期逐步向多项、长期发展;有专家访问讲学、开展技术合作研究,有派员出访、参与研究;有合作共建研究 实验室,有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工作等。合作领域已由地方病研究和疾病预防控制扩展到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我区一些重点医学院校,如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 大学等通过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即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又促进了我区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卫生科技领域的交流,加快了我区卫生科技现代化进 程。
    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还有力地推动了维吾尔医药的继承与发展,扩大了新疆传统医药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使新疆民族医药走出国门。2003年8月,自治区 成功举办了“2003国际维吾尔医药学术会议”,来自法国、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爱沙尼亚、奥地利、德国、丹麦、乌克兰、印度等10个国家的41名学 者参加了大会。向国内外展示了新疆维吾尔医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成果,提高了维吾尔医药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为世界各地传统医药专家和学者架起了沟通的桥 梁。
    30年来,新疆卫生系统各族干部职工用自己的伟大实践书写了一篇篇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新疆卫生事业以其傲人的成就向世人展现了医疗卫生工作者团结奋进、 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今日的辉煌,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离不开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更离不 开卫生系统一代又一代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顽强拼搏。展望未来,新疆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卫生系统各族干部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 务的信念将更加坚定。我们将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卫生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自治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推动自治区卫生事业又好又快 发展,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