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促进生产 生产促进繁荣

来源:国家统计局设管司   日期:2013-12-24 18:20:00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概览之十八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科学技术事业在党和国家“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新的科技发展方针引领下,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新疆的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建立起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专业比较配套的科学技术体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 科技成果,科技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
    一、与时俱进的科技发展战略部署,保证了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由发达国家兴起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引领世界经济发展。邓小平深刻洞悉这场技术革命的深远影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自 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科教兴国”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方针,使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兴地县、科技兴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进入 2000年,新疆从区情出发,提出“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强化实施科技兴新”,并发布了《2001~2010年科技兴新纲要》,明确了科技兴新的“四大重点” 任务(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面向优势资源转换加强科技创新的意见》,再次 重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新方针,以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 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高水平的供给和系列化的服务。
    二、科技队伍发展壮大、科技实力增强、科技产出提高
    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新疆的科技队伍发展壮大。全区科技人员由改革开放初期的8.5万人,发展到现在的5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3.4万人)。其中, 有12位科学家取得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成果。4名科学家先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520名科技人才先后担任科技副县市区长,1820多名有技术特 长的科技人员从事科技特派员工作。
    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科研开发机构的成长,面向社会和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目前,我区有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属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9个, 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9个,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机构25个;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2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9个; 有高新技术企业172家、民营科技企业1120多家.
    科技产出数量增大、质量提高。30年来,新疆累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202项,其中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奖励的成果3226项。专利法实施以来,全区专利申请 量累计20854件,获专利授权累计11704件。其中,仅2003~2007年的五年间,全区专利申请量9342件、获专利授权5186件,分别占 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总数的47.2%和46.7%。
    据科技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新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由第23位上升至20位。虽然新疆的“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在全国排第28、 29位,处于下游,但新疆的“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却排第10、11位,处在中上游。在反映科技活动产出水平的一些指标中,新疆万人R&D活动人员 科技论文数(4213.1)、万名就业人员专利授权量(0.7)等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新疆的科技队伍是敬业奉献,大有作为的,建设创新 型新疆是大有希望的。
    三、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在农业领域,科技进步促进了新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新疆支柱产业的棉花,其发展一直依赖于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支撑。从80年代初引进推广“地膜棉”到“宽膜 棉”的创新,从优良品种的“矮、密、早”到膜下滴灌,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新疆棉花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使棉花的平均单产由1980年 的不足3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00公斤以上。优质棉产量、高产面积、病虫害防治水平一直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科技创新与进步推动了天然彩色棉花产业发 展,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使新疆的彩棉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总产量约占世界的15%。技术创新促使优质甜瓜、西瓜新品种不断出现,培育出“皇后”系列、“西 域”系列等名牌良种东移南进,种籽产量占全国的80%。加工番茄配套技术的推广,使新疆番茄酱出口量占到国际贸易量的四分之一。科技进步促使新疆的啤酒 花、枸杞、葡萄、香梨、苹果、杏、石榴、核桃、红枣等特色产业成长壮大,享誉国内外。
    畜牧业的冻精配种、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使牛的改良周期由15~20年缩短到5年左右,我区生产的奶牛胚胎占全国的60%,为20多个省区提 供技术服务。科技攻关解决了我区细羊毛品质及其商品价值的关键技术问题,使新疆细羊毛品质大为提升,技术辐射在项目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7883万元,拉动 国内细羊毛价格上涨30%以上,使技术辐射地区近百万养羊牧民增收数亿元;我区制订的《新疆细羊毛标准体系》成为我国第一部羊毛标准,对产业发展影响至 深。
    在工业领域,科技进步成就了新兴产业,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新疆制造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创新,一些技术和产品开始向全国甚至国外输 出。研制的“调径变矩节能抽油机”达国内领先水平,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首选机型,已占国内市场40%的份额。“特变电工”最早是从一个街道办的小厂,依 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经过20余年的嬗变发展,成为国内的大企业集团。生产的220千伏变压器销往美国,生产的500千伏输变电成套技术出口塔吉克斯坦,还 联合研制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导变压器。“金风科技”的成长更是得益于科技创新与进步,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金风成为国内风机制造 的领军企业。从600千瓦的国产化开始,经过750千瓦,跨越1.2兆瓦、1.5兆瓦等大型机组的制造,掌握了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技术,其产品在全国风机 市场占有33%的份额。“众和股份”经过技术创新,生产的高纯铝、电子铝箔和电极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品出口到原来居世界垄断地位的日本。新能源的太阳 能电池在青藏铁路等国家大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进步还促使新疆医药产业的崛起,涌现出新疆制药、奇康哈博、华世丹药业、维吾尔药业、加斯特药业等医药骨 干企业,形成了以雪莲注射液、结合雌激素、祖卡木颗粒、一枝蒿颗粒等现代维药,以及佳加钙、骨密钙、阿胶钙为代表的优势产品,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改善了各族群众生活。以矿产资源勘查为主要内容的国家305项目,实施20多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 技进步奖50余项,发现和圈定50多条重要矿带及200余处找矿靶区和普查评价基地。提交的科研预测储量金950吨、铜镍900万吨、铅锌1080万吨、 钾盐3亿吨,潜在价值上万亿元,可提取价值6000多亿元,为新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疆实施的2个国家973计划项目。其中,“中国西部干旱 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在荒漠化治理等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成果直接服务于北水南调防护体系建设工程、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中国西部中亚 型造山与成矿”研究提出了新的模式和理论框架,为我国西部的地质矿产勘查提供了理论先导。由区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历时14年完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 生态工程建设研究”,成就了世界第一条穿越流动沙漠的“绿色长廊”,使长度为43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成为南疆地区的大动脉。这一成果被两院院士评 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漏斗式全排沙技术”在区内外的大型水利工程中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维、哈、 柯等少数民族语言微机信息处理系统研究成果及应用,加快了新疆少数民族信息化步伐,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研制的治疗包虫病长效缓释驱虫 剂经临床应用,使肝包虫病人的治愈率达74.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阿苯达唑片剂的治愈率30.2%,使新疆在这种地方病的治疗水平上居国际领先地位。
    四、科技工作重心下移,科技进步促进了富民强县
    在县市区普遍推行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是新疆向浙江等东部发达省区学习借鉴、创新发展的产物。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实施,使科技工 作从科技部门的工作,变成了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关心的工作,形成了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机制,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在基层的落实。自1992年起实 施的“科技兴新素质工程”以来,自治区科技厅累计培训3300万人次,培训对象涉及各级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农牧民、企业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对 强化“科技兴新”的人力资源基础有重要作用。同时,大批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和办公室,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广大农牧民开展各种技术和信息服务。有的同农民 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科技特派员驻点村的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幅比全区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
    通过实施“县市科技工作年”和“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强化了对县市支柱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持。莎车县通过实施优质巴旦木标准化技术种植与系列产品深加工开发 等一系列项目,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巴旦木亩均效益从原来的400元,提高到3000元左右,成了当地农牧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若羌县通过枣树管理技术推 广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推进红枣产业发展,仅红枣一项实现农牧民人均增收1185元,初步实现了绿洲生态明显改善和农牧民大幅增收的双赢目标。于田县积 极发展红柳大芸产业,人工定植、接种红柳大芸8.1万亩,其中1万亩获得无公害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认证,万亩红柳形成了生态保护屏障,大芸成为于 田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塔什库尔干县利用高原特有的气候,建成2万亩恰麻菇生产基地,当年总产达到2万吨,仅此一项为农牧民人均增收218元;这在气候恶 劣、增收难度大、农民年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小县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我区有50个市县区通过考核,17个市县区获得先进称号。最新统计显示,获得先进的县市,GDP、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分别是全区县市区平均水平的2.9倍、2.1倍、1.9倍。
    五、科技合作在促进科技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已累计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这为新疆科技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新疆在1988年就开始同前苏联中 亚地区直接开展科技合作,在各有所长、互有所需的20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包括交换小麦等农作物、主要家畜和牧草良种;交换农用微生物技术和制剂;合 作开展多金属成矿带对比研究,促进新疆找矿。新疆也输出先进技术,面向中亚举办了小麦高产优质技术、牛繁殖改良技术、网络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培训班,还成 功为哈萨克斯坦首都排除强震警报。新疆同享有“科学基地、人才和知识库”盛誉的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通过举办科技展览,加深了相 互了解。新疆的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通过合作引进了一批成果。新疆选派的三批共39名科技、经贸人员,在俄罗斯阿尔泰国立技术大学接受为期一年的俄语强化 培训,使我区俄语人才奇缺的问题得到缓解。中、俄、哈、蒙在阿尔泰区域科技经济合作关系由务虚向务实发展,对促进这一区域合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阿勒泰地 区从俄罗斯引进珍贵冷水鱼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引进的优质牧草“东方山羊豆”区域化种植取得成功,地区边境贸易成倍增长,本地企业开始 到哈萨克斯坦投资建厂。
    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澳绵羊育种中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新疆小麦试验站、中国新疆—亚美尼亚生物工程研发中 心等先后建立,这促进了新疆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使新疆的沙漠工程技术、包虫病治疗技术走向世界。特变电工通过与乌克兰的合作,在大 型变压器设计制造上取得领先地位。金风科技与丹麦、德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使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研制实现了技术跨越。
    国内科技合作同样对新疆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据统计,2000至2007年,新疆同区外的科技合作的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达608个,引进资金19.4亿 元,合作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累计达37.1亿元,培训人才1.2万人次。在合作项目中,东部、中部、西部所占的投资总额分别为16.5%、4.1%、 78.7%。新疆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著名高校、大型企业的科技合作,解决了新疆急需的技术人才。“科洽会”(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合作洽谈会)成 功举办四次,成为院地合作、共同发展的平台。两院院士来新疆开展调研与咨询服务,对国家加大对新疆的支持起到了推进作用。新疆实施的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如国家305项目、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攻关、罗布泊钾盐开发、塔里木沙漠公路等项目),也得益于区外的人才和技术参与取得重大成果。
    六、贯彻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新疆科技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
   (一)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科技创新倍受重视,科技条件得到改善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面向优势资源转换加强科技创新的意见》,对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与保障措 施,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加大,自治区本级财政各类科技专项拨款比2005年增加了2倍多。多年来,我区的科技发展一直面对着科技资金严重不足、中高级人才大 量流失、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弱这三大难题。其中科技资金短缺影响到人才的去留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大幅度的增长,体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 政府贯彻中央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决心,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坚定了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 心。
   (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
    从新疆实际出发,科技工作形成了五个“着力抓好”的新思路,即着力抓好服务于“三农”问题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工作;着力抓好以高新技术开发、 应用、产业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工作;着力抓好支撑优势资源开发和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的科技工作;着力抓好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 工作;着力抓好南疆三地州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发和县域支柱产业的培育,在科技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方面下功夫,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努力构建与优势资 源开发和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落实重大项目和“一把手工程”,为区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把手工程”是部区工作会商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也是面向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既体现国家目标,又体现新疆特色和紧迫需要的重大科技项目。今年启动了“一把 手工程”项目有,“干旱区绿洲农业节水技术开发与推广”、“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中国新疆和中亚邻国矿产资源对比研究与高 效勘查技术集成”。 “新疆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与示范”、“维吾尔医药的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新疆锂材料的研制与产业化”、“稀土顺丁橡胶工程化及 其在子午线轮胎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等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治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18个重大科技项目也相继启动,计划“十一五”期间投 资总额13.8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地县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四)科技工作重心继续下移,更好地体现科技惠民的要求
    自治区启动了两批“科技富民强县工程”,财政投入2500万元,支持25个县市,地县两级匹配资金3000多万元,带动其它方面投入近2亿元。全面推行科 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原则,各地选派的科技特派员总数达1820多名。科技兴新进入强化实施。自治区出台《关于推进科技 兴新强化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科技兴新强化实施的“六大骨干工程”(即“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示范工程”、“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技术创新引导工 程”、“科技兴新素质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全国科技支疆工程”)和七项主要措施(强化科技兴新的领导,强化对科技兴新的资金投入,强 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同区外的交流与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地州实行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试 点范围扩大,“科技兴新素质工程”第三期启动。
   (五)营造自主创新的新机制,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我区有8家企业进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行列。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首选了14家试点企业,创新引导工程着力培育有色 金属、循环经济、石油石化、医药产业、畜产品深加工等,以技术创新支撑我区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利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以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重点的平台建设与发展。新命名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总数达20个)。培育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列入统计的800多 家民营科技企业,去年的总收入达404亿元、利润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9.6%和38.3%;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专利申请量 和专利授权量分别占当年全区总量的14.4%和16%。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辐射作用。建成的28个基地不仅汇集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也汇集了一批科 技人员,使科技成果成熟配套,有利于在示范的基础上大范围推广。
   (六)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不断拓展国内外科技合作
    通过“四国研讨会”、科技成果项目推介会、高新技术及产品展览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推动同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在加强同中亚国家及俄罗 斯的科技合作方面,一些新的思路得到列入议程,包括把新疆同中亚和俄罗斯的科技合作纳入到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中,在新疆设立“中亚创新论坛”;组织实施一 批面向中亚国家的跨国联合资源调查项目;加大对以种质资源交流为主的农业、畜牧业等领域的科技合作的力度;加强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把乌 鲁木齐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枢纽。同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风险勘探、资源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都有新的进展。
    在深化同东部省市合作的同时,积极开拓同中部和西部省市的科技合作。新疆同东部十省市率先签订了实施“全国科技支疆行动”合作议定书。扩大同湖南、四川、 陕西等中西部省份的科技合作。自治区人民政府同科技部建立了部区会商机制,同中科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科技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支疆工作的意见》,自 治区出台了《关于鼓励开展全国科技支疆行动的若干政策规定》,科技支疆这一“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新模式,必将促进新疆的科技创新,促进新疆的经济社会 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