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新疆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市场物质供应日益充足,逐步从票证供应的卖方市场发展到供应非常充裕买方市场,为居民丰富 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一、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家庭财富积累增多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自治区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出台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和民营经济,扩大就业再就业,加快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因改革而对城镇居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步形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三条主 要保障线。截至2007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51.6万人;全区城镇居民中有61.5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 年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已达9.6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2%。
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新疆城镇居民各种有形财产如住房、高档耐用品及储蓄存款、手存现金、储蓄性保险、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也 得到快速积累,截止2007年末,居民家庭自有房比例达到92.5%。在金融资产中,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存入储蓄款2735.5元,比1980年增长 47.6倍。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和住房、养老制度等各种改革措施的实施,居民家庭在有形财产快速增长的同时,金融 资产的积累明显加快。
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物质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7874.3元, 比1980年增长17.8倍,平均每年增长11.5%。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消费支出的数量增长,更表现在消费档次和消费结构发生的新变化。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也许更能科学的说明新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变化。1980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39.6元,占消费性支出的 57.3%。到2007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760.7元,占消费性支出的35.1%,在27年中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2.2百分点。恩格尔系数(食品消 费比重)逐年下降,标志着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镇居民有近2/3的收入可用于非食品方面的消费,也就是说,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明显跨越到小康阶 段。正是这种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产生巨大改变,由吃饱的数量型向吃好的质量型和方便型转变;由经常在家里做饭请客转向饭店消费娱乐;由新三年,旧三 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型穿衣理念转向消费漂亮、时尚和名牌服装的消费观念。过去望尘莫及的消费梦想,如今变成普通百姓的消费现实。
不仅如此,目前,消费的档次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档次已从一般家庭消费向服务、旅游、保健、信贷、小轿车和住房甚至收藏等高档消费延伸;消费结 构从温饱型转向享受型和发展型。1980年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人均商品性支出91.6%,到2007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3.2%;而同一时期,城镇 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在消费支出的比重由8.4%上升到26.8%。
1、餐桌食物从重“量”到重“质”。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760.7元,比1980年增长10.5倍。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发生了由 量到质的飞跃,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人们的一日三餐不过是填饱肚子,而今更注重饮食的高层次、高品位,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讲究品 种丰富,营养全面。其特点:一是食品消费从主食型向追求多种营养成份合理摄取的副食型转变。由于食品消费品种的日益丰富,以及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 重减小,购买量保持稳定。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占食品消费的比重由1980年的28.5%下降到9.8%;二是低脂肪、高蛋白的水产品、蛋、奶 的消费量显著增加, 其中人均购买水产品4.4公斤,比1980年增长39.5%;购买鲜奶26.7公斤,增长1.9倍,猪牛羊肉等肉类消费量却于1980年基本持平;三是鲜 菜、鲜瓜果消费跨越了地域和季节的限制,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均持续增加,温室大棚蔬菜以及全国各地的鲜菜、水果,甚至国外的水果等琳琅满目,一年四季鲜 菜、鲜瓜果不断,而且越来越突出绿色消费。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鲜瓜果61.0公斤,比1980年增长98.3%;四是传统的家庭自我料理为主的餐 饮消费逐步向省时省力的社会化服务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中各种食物的成品半成品购买量不断增加,大大减轻了居民的家务劳动负担。许多家庭在 节假日及平时宴请亲朋好友和家庭聚会都选择到饭馆,甚至许多工薪族为了适应日益加快的工作、生活节奏,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快乐,即使是平时也会选择到相应 的餐馆用餐。城镇居民在外饮食逐年增加,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在外饮食人均支出621.4元,比1992年增长11.3倍,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22.5%,比1992年上升15.6个百分点。
2、衣着从一衣多季到时尚个性。居民的衣着服饰是富裕程度和文明水平的综合展现,也是最具时代特色并能深刻反映人们精神面貌的一扇窗口。改革开放以前,在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勒紧裤腰带搞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观念主导下,我区消费品市场供应紧缺,城市居民的衣着服饰保守单一,基本以灰、黑、蓝基调为主。改 革开放以后,市场物资开始逐步丰富,居民长期受到压抑的衣着消费需求迅速释放,服装消费逐步向时尚化、多样化、品牌化、高档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展示出鲜明 的个性,显现出生活质量的变化。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183.7元,比1980年增长16.2倍,其中购买服装支出833.3元,增长 48.3倍,占衣着消费的比重由1980年的24.5%上升到2007年的70.4%;人均购买衣着材料支出17.6元,下降12.2%,人均购买服装 8.3件,比1980年增长4.2倍。
3、精神生活日益充实,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生活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各类用品消费,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产品更新换代加 速,从萌芽期到发展期,很快又进入饱和期,再到更新换代期,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
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千元,耐用消费品的代表为几百元的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单缸洗衣机。1985年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 39.0台、51.4台、52.2台,彩色电视机每百户仅拥有35.1台,电冰箱每百户仅拥有8.6台。到80年代末,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千 元,耐用消费品主要以彩色电视机、双缸洗衣机、冰箱等千元级消费品为主,1990年这三种消费品的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67.8台、79.7台和32.2 台。此后,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电视、洗衣机、冰箱等老牌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更新换代期,同时,空调器、影碟机、摄像机、家用电脑、照相机、淋浴热水器、 移动电话等新型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普通居民家庭并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更是跨上新的台阶。到2007年, 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洗衣机、电视机都已换代,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家用电脑、照相机、淋浴热水器、移动电话等拥有量分别为 93.0台、88.3台、105.3台(其中89.5台彩色电视机接入有线电视网)、34.7台(其中22.7台家用电脑接入互联网)、33.4架、 69.6台、140.1部,摄像机、家用汽车等高级消费品已步入寻常百姓家,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3.6架、1.8辆。其它日用消费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极 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虽然传统耐用消费品逐渐饱和,但新型耐用消费品展现出广阔的消费空间。
4、交通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家用汽车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新疆位于祖国最西部,且幅员辽阔。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不仅制约着新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成为居民 出行的一大难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居民乘车条件与便利程度极大改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大幅增长,铁路延伸和新建、火车 提速、民用飞机航线的增加、高速公路快速发展、汽车数量、空调和卧铺型品种的扩大,都大大改进了交通状况,为居民旅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效率,使出 行方式多样化,舒适化,也使城镇居民交通消费快速增长。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费用支出890.30元,比1980年增长213倍,平均每年 增长22.0%,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类别。交通通讯事业日新月异,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
改革开放初期,新疆城镇居民市内主要出行方式是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1980年每百户自行车拥有量为88.2辆,以后十几年拥有量快速上升,到1993 年达到193.1辆。此后,由于公交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电动车、摩托车、出租车及家用汽车的快速发展,出行方式变得多样 化,自行车拥有量开始下降,到2000年下降到137.6辆,2006年下降到95.4辆。摩托车、助力车、家用汽车已步入寻常百姓家,2007年每百户 拥有量分别为20.0辆、4.0辆、1.8辆,出租汽车费人均支出53.6元。
5、通信事业飞速发展,通信方式日新月异。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邮电通讯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随着电话网规模容量的迅速扩大,电 信技术的快速变革,新疆已建成包括光纤、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区、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并建成了业务门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这些邮电通 讯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居民通讯方式的巨大飞跃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改革开放初期,新疆城镇居民通讯方式主要为信函,传递紧急信息采用电报的方式,家庭电话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普通居民家庭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1980 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通讯费支出仅1.0元。三十年后的今天,只要愿意,城镇居民可以和任何一地的朋友、亲戚或客户直接联系,“天涯若比邻”已不是神话。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象征身份与地位的大哥大移动电话,随着收入提高、手机价格下降和手机话费下降以及通信网络的完善而迅速普及。2000年每百户拥有量为 4.8部,2005年为108.6部,2007年移动电话达到每百户140.1部,以年均61.9%的速度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风靡 一时的BP机从开始进入百姓家到发展到多数城镇居民拥有,再到被移动电话取代仅经历了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它的历史命,从此也可以看出电信事业发展之迅速。 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通信费支出440.6元,比1980年增长458倍。
近几年,国际互联网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容易操作的方式,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为我国居民通讯、交往、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以电 脑为中心的多媒体方式,正在把电话、传真、信函、可视电话、寻呼甚至移动电话等多功能通讯方式合为一体,大大缩小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通 讯方式。截止2007年末,有22.7%的家庭采用宽带或拨号方式使用互联网。
6、居民教育观念发生明显变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城镇居民教育投资观念不断加强。一方面,面 对新知识、新技术更新的不断加快以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成年人投入到再教育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行列;另一方面,很多家长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为子女 择校、请家教、参加诸如外语、电脑和各类加强班、特长班等课外学习,极大的促进了城镇居民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迅速增长。近两年来,国家整顿教育领域收费,实 施“一费制”收费制度,严禁收取除规定以外的其它任何费用,有效的遏制了学校乱收费现象,学杂费支出出现下降。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用支出 489.0元,比1980年增长99.8倍,其中购买各种教材支出44.0元,比2002年增长2.3倍;学杂费支出243.9元,仅增长8.8%;家教 费支出26.9元,增长97.0%。
7、旅游消费已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时尚。每周40小时工作制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而带薪休假制度和“黄金周”制度的实施与不断完善,为城镇居民出外旅 游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在政府多方扶持和推动下,各地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市场建设,旅游业蓬勃兴旺,为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提供了 广阔的空间,城镇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2007年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66.62元,比1980年增长45.1倍;人均旅游支出 188.07元,比2002年增长1.7倍。
三、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住房制度改革,使延续了几十 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宣告结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完善,新疆房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制度正全面实施。特别是各级政府近几 年加快“安居工程”实施步伐,进一步加快了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
1、住房面积大幅增长。改革开放以前,大多数城镇居民都居住在非常拥挤的空间里。据测算,1980年人均建筑面积仅为7.2平方米,2007年人均建筑面 已增加到27.2平方米,增加了19.9平方米。2007年底,城镇居民家庭中居住在单元配套式住房的家庭占81.9%,其中一居室2.6%,二居室 42.7%,三居室34.5%,四居室及以上的家庭为1.5%。三十年里,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
2、房屋产权发生了根本变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 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住房制度改革前(以1992年为例),新疆城镇居民83.7%居住 的是公房,自有房比重仅占15.1%,租赁私房的占1.2%。住房制度改革后,城镇居民私有房比重逐年增大。到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住房私有率达 92.5%,占到绝大部分,其中商品房比重提高最快,已占到18.3%,房改私房占61.2%,原有私房占11.3%,仅有7.4%的居民居住在租赁房。
3、居住类支出快速增加。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城镇居民住房自有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城镇居民居住类支出快速增加。1980年,新疆城 镇居民人均居住类支出19.4元,2007年增加到737.0元,增加36.9倍。2007年人均住房装潢支出152.4元,水电燃料及其他人均支出 476.9元,居住服务费人均支出36.0元。
4、住房配套设施更加齐全。2007年城镇居民有97.1%的住户独用自来水;95.6%的人饮用自来水;89.4%的人拥有独立的厕所;84.7%的住 户使用空调或暖气取暖;90.5%的住户使用管道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在配套设施齐全后,更多的居民开始追求生活环境舒适,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 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屋内设施现代化,家具豪华化,装饰漂亮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居民社会保障观念增强,支出逐年增加
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由改革前的“企业办社会”的福利制走上了社会保障社会化的道路。“三条保障线”的建立,城镇医疗 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使社会保障内容和范围逐步扩大,保险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观念也逐步形 成,参保意识也逐渐增强,城镇居民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也不断增加。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932.2元,比2002年增长91.6%, 其中,个人交纳养老基金324.2元,增长1.2倍;交纳住房公积金412.1元,增长69.2%;交纳医疗基金154.3元,增长1.4倍;交纳失业基 金37.8元,增长31.0%,其它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1倍。
撰 写:邰周海 (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住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