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来源:国家统计局设管司   日期:2013-12-24 18:24:00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概览之十四

    改革开放三十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一系列惠农富 民政策,充分调动与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新疆农村经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日益改善,农业经济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19.12亿元提高到2007年1063.46亿元,增长8.1倍,年均增长7.9%。随之而变的农 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历史回顾
    回顾30年来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历史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年。这一事期,新疆农民收入处于稳步较快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9元增加到778元,增加了658元,增长6.5倍,年平均增长13.3%。
    第二阶段:1994—1997年。这四年间,新疆农民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78元增加到1505元,增加了727元,增长近两倍,年平均增长18%。
    第三阶段:1998—2000年。这三年间,新疆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减慢,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8%。总体来看处于徘徊不前,增收困难。
    第四阶段:2000—2007年。进入21世纪,新疆农民收入又进入了恢复性稳步增长阶段,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182元,比2000年增加1564元,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 11 %。
    二、农村综合实力增强,家庭财富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期。30年来,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单一的 农业转向农工商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轨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推进,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异军突起,大大 加快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农民收入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纯收入占据主导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使农民收入来源由集体统一经营为主转为家庭经营为主,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 动和发挥,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农副产品日益丰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呈现稳定增长的格局。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83.0元,是1985年 394.3元的7.1倍。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由1985年343.1元提高到2625.7元 ,增长了6.7倍。30年来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一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2007年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高达 82.5%。
   (二)第一产业收入是主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 破天荒地给几千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贡献,使农民真正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农民的实惠。同时,国家还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地膜补 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的稳农、惠农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的积极性,使农民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收入构成由一产经营收入为主,二、三产业收 入为补,第一产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数据显示,2007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由1985年的319.4元提高到2007年的 2372.6元,增长6.4倍,占纯收入的75%;二、三产收入分别由1985年的5.1元、18.6元提高到59.7元、193.3元,增长10.7倍 和9.4倍。
   (三)非生产性收入份额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城镇化、工业化步伐迅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民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内的非生产性收入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2007年,我区 农民人均非生产性收入226.6元,比1985年增长9.6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5%上升到7%。
   (四)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多种经营,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 高。商品率的提高又促进了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重的逐步加大。1990年新疆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8.3%,到了2007年现金纯收入占 纯收入比重为84.6%,比1990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对纯收入的增长贡献远远超过了实物收入。
   (五)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带动农民收入也随之增长
    随着各族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意识和经营能力不仅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收入水平也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提升。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7年,按农 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432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765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54元,中专以上文化程 度的农户为3698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5.7倍、5.8倍、7.3倍和6倍。同时,随着整个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文化程度的户数在农户中 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07年,农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3.1%,比1985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7.2%,增加了0.4个百 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46.9%,增加了27.9个百分点;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2.8%,下降了31个百分点。
   (六)资产积累明显增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农民家庭“入不敷出”的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农民普遍过上了富足殷实的生活,不仅能够轻松地购置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住房条件明 显改善,银行存款数量逐年增加,许多农民修起了小别墅,拥有了私家车,当起了“房东”和“股东”,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而且有余钱存入银行。据农村住 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银行存款储蓄由1983年25.1元提高到2007年992.4元,增长38.5倍。
    三、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农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0年的152.4元,增加到2007年的 2350.6元,增加2198.2元,增长14.4倍;农村市场繁荣,主要农副产品商品率高达85—94%,农民彻底摆脱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及消费 模式;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在达到温饱以后,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出现了吃讲营养、穿讲样式、住讲宽敞、用讲高档、行讲便利的消费趋向,各族 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经营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食品消费由全面增长到改善营养结构。1978年,农民全年人均消费粮食209.4公斤,其中细粮只占51.7%,人均消费牛羊肉6.5公斤,食用油2.5 公斤;肉类、禽蛋等副食品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消费不平衡现象。2007年人均消费粮食221.9公斤,其中细粮占90.1%。副食消费全面增长,人 均消费蔬菜70.8公斤,食用油10.8公斤,牛羊肉11.9公斤,蛋类1.1公斤,家禽1.6公斤,食糖、卷烟、酒类、茶叶等食品的消费量成倍增长。
    衣着消费由单调、低档向多样化、成衣化、中高档方向转变。    八十年代以前,农民的衣着受制于规定发放的布票上,且收入水平低,因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形成了基本是黄、蓝、灰、黑色“一衣多季”的 服装消费方式。进入八十年代后,布票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季多衣”现象增加,衣着由穿暖向穿好发展,款式多样的时装、鞋帽等在普通农民家庭屡见不鲜。 2007年,农民人均衣着支出218.2元,是1980年的6.9倍。城乡商品流通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民的穿着消费观也得以改变,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基本 实现了商品化、成衣化,“衣着向城里人看齐”。
   (二)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007年,农民人均用于居住类的消费支出445元,比1980年增长33.1倍。农村人均新建住宅1平方米,年末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5方米,比 1980年增加1倍。农户住房有卫生设施、空调或取暖设施的户数比重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家庭的室内装饰装修也越来越受到庄家人的青睐。
    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显著。农户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从少到多,从低档到中高档,中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农民家庭中耐用商品老的“四大 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已基本饱和且处下降趋势,而彩电、电风扇、冰箱、摩托车、洗衣机、VCD等呈增长势头。2007年,每百户农民拥有 摩托车49.7辆,彩色电视机76.3台,收录机44.1台,分别比1987年增加47.8辆、72.8台、27.8台;每百户拥有照相机2.7架,冰箱 28.3台,洗衣机36.7台,分别比1987年增加了2.41架、28.1台、29.6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空调机、吸尘器等在寻常农村百姓家也日 渐增多。
   (三)农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新疆充分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群众的生活、生存环境有了 较大的改善。农村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交通的改善,不仅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且为广大农民群众探亲访友、外出旅游提供了便捷;通电 话的农户逐年增加,移动电话等先进的通讯手段迅速进入了农民家庭,为农民的信息交流、扩大视野创造了便利条件。到2007年末,农民人均交通、通讯及服务 消费支出达234.7元,比1983年增长150多倍。
   (四)农民生活消费更趋合理
    家庭消费货币性支出增多,农民生活商品化程度提高。2007年,农民人均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965.6元,占到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83.6%,比 1980增长23倍。其中,食品的货币性支出占全部食品支出的比重达63%,比1980年增加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传统的自给自足、自产自用的消费模式 正向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转变;农民用于穿、住、用等其他生活消费支出的货币化程度达到了9成以上。
   (五)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进一步完善
    2006年,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175个,其中乡镇卫生院854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乡镇卫生院 床位数、乡镇卫生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一些地方病得到了有效的防治,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大为改观。2007年, 农民人均用于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的支出210.7元,比1983年增长47倍。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