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物价之回顾 在改革中探索前进

来源:国家统计局设管司   日期:2013-12-24 18:25:00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概览之十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价格改革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适时调整不合理的价格,不断理顺价格 关系,同时放开竞争性商品的价格管制,逐步扭转了价格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基本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三十年来新疆价格改革与走势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CPI的基本走势
    1978年以来的30年中,新疆CPI变动趋势与全国走势基本上一致(详见图1),只是个别年份波动幅度更大些,经历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国家及时进行 宏观调控,采取有效措施,在较短时期内平抑了市场物价,保持了价格总水平基本平稳的运行态势。2007年与1978年相比,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平均每 年上涨5.7%,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平均每年上涨5.3%,市场物价总水平呈现小幅上涨基本平稳的格局。
    从物价运行和变动轨迹看:1978年—1984年价格涨幅比较平稳,年均上涨1.9% ,属于平稳期;
    1985年—1986年价格涨幅呈现上涨趋势,年均上涨7.6%,属于上涨期;
    1987年—1989年价格升幅较大,年均上涨10.6%,其中1989年涨幅最高,为16.7%,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胀期;
    1990年—1992年价格呈现回落趋势,年均上涨7.4%,属于回落期;
    1993年—1996年价格涨幅迅速走高,年均上涨17.3% ,属高位期,其中1994年涨幅最高,为26.7%,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通胀期;
    1997年—2006年价格涨幅是近30年最平稳的时期,年均增长0.9%,属于平稳期;
    2007年—2008年9月受食品与居住类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新一轮物价上涨期, 2007年上涨5.5%,2008年1—9月上涨9.5%,月平均上涨7.0%,属于上涨期。
   (二)新疆价格改革与CPI的运行特点
    新疆价格改革按不同时期价格改革的思路、重点和方式侧重不同,新疆的价格体制改革大致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1、1979年—1984年是价格改革的初始阶段。“完善计划价格体制”的思路居主导地位,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不合理的价格结构,实行调放结合,以调为主。 1979年,自治区大幅度调整提高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78年上涨13.8%,这是对冻结了20多年的农副 产品价格的首次重大调整。肉、禽、蛋、水产品等8种主要副食品的零售价格同比涨幅提高了15%—42%。1980年对部分机电产品实行浮动价格。1981 年提高了烟、酒零售价格,涨幅分别达21%和12%。1983年提高了棉布价格,降低了化纤产品、电视机、洗衣机等部分耐用消费品价格,逐步放开小商品和 部分高档消费品价格。1984年调高部分矿产、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在这6年中多次提高基础工业品价格和交通运输价格,并先后调整了部分交通费、装卸搬运 费、学杂费、医疗收费等服务收费价格。1984年与1978年相比,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12.2%,平均每年上涨1.9%,全区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总指数比1978年上涨55.3%,平均每年上涨7.6%,使不合理的价格结构得到调整,工农产品“剪刀差”明显缩小。
    2、1985年—1989年是价格改革的起步阶段。新疆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价格改革的方式是调放结合,以放为主,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1984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价格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国家统一定价的范围进一步缩 小;改革了农产品收购政策,取消了粮、棉、油等重要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和议购议销,对肉禽蛋、鲜菜、水产品等副食品零售价格实行国家指 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这些价格改革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打破了旧的、传统的价格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 市场调节价多种价格形式并存的新格局。但是,伴随着价格闯关也出现了一些经济过热现象,低水平重复建设,货币发行量过多,从而引起了通货膨胀加剧,同时因 经济短缺,人们对涨价预期增强,于1988年8月引发了全国性的群众恐慌性保值抢购现象,虽然只持续了10天,但其教训十分深刻。1989年与1984年 相比,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64.9%,平均每年上涨10.5%;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上涨73.9%,平均每年上涨11.7%。
    3、1989年—1995年是价格改革的攻坚和发展阶段,围绕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和改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1989年中央决定进行治理整 顿、深化改革,把稳定物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新疆坚决贯彻中央“双紧”方针,迅速扭转了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过快的局面,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新疆 零售物价指数就出现回落趋势。1990年新疆加强宏观调控,粮、棉、油、肉全面增产,市场商品供应充足,使肉禽商品价格平稳回落。1991年新疆调整了部 分基础产品、农资和消费品价格,随后几年又对城镇居民粮油统销价格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提价,并全面放开了肉食价格。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1992年—1995年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 的价格改革措施,陆续下放了一大批价格管理权限,大部分商品实行市场定价,继续调整和理顺了一些重要商品的价格,实行了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并轨。这期间, 国家相继出台实施了财政、金融、外汇、价格、工资等多项重大改革措施,一方面由于改革深化、新旧体制交替伴随着经济增长所引发的矛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规 模在1991年—1993年迅速扩大,对市场形成较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性,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加之价格政策出台较 集中,从而引发了市场物价1993、1994年强劲上涨的“高通胀”问题,1994年新疆物价总水平涨幅达到26.7%,为自治区1951年以来的最高峰 值。经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宏观调控,1995年价格总水平涨幅开始回落。1995年与1988年相比,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1.5倍,平均每年 上涨13.7%;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上涨1.5倍,平均每年上涨13.9%。
    4、1996年—2002年是价格改革的巩固阶段。1996年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前提下,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和巩固价格改革,在 理顺和改善价格关系的同时严格控制新涨价因素,保持了新疆经济的适度增长,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1997年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 “高增长、低通涨”的格局。1997年—2002年新疆物价总体呈现出低位运行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在负2.6%—4.0%之间,2002年与 1995年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14.9%,平均每年上涨2.0%。其中1999年、2000年和2002年新疆的物价总水平均为负增长,在 此期间,国家为防止出现通货紧缩趋势,实行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新疆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价格政策,大力推进城乡电力同网同价进程;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粮食收储企业顺价销售的原则和办法,出台了粮 食、棉花、原油以及成品油的价格改革方案;调整了部分农产品收购指导价;总体上调整提高了服务性收费标准。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普遍增 加了职工工资收入,提高了“三条保障线”的标准。保持了在低通胀情况下的经济适度增长。
    5、2003年—2008年是价格改革的深化完善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系初步建立之后,价格改革的重点从“调整、放开”转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对极 少数重要商品服务价格进行适时调整的阶段,解决突出的价格矛盾,理顺基础产品价格。2003年—2006年新疆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物价”的运行态 势。从2003年第四季度起由于全国连年粮食缺口增大,出现了供求失衡情况,导致了以粮、棉、食用油为主的农产品价格较快上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及时采 取综合措施,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减免农业税,到2004年底粮食价格就基本上平稳下来。2006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粮食价格大幅 度上涨的影响,国内粮食价格又出现上涨,在这期间,我国加大了资源价格改革的力度,逐步理顺国际油价与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关系,上调了成品油,电力、天然气 等生活能源价格,物价总水平开始上升。2007年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粮价回升以及猪牛羊肉价格一路上扬,推动了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加之部分地区 出现投资增速过快,产生经济过热现象,从而影响带动整个价格总水平上扬。为防止出现通货膨胀,针对2007年CPI的过快上涨,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控宏观 经济,严控调价措施出台,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把持土地和信贷闸门,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使投资增速过猛势头回落, 同时对低收入群体发放肉食等生活补贴,增加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增强了居民消费信心,有效促进了消费增长。2007年与2002年 相比,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11.0%,平均每年上涨2.1%。2008年新疆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运行,主要是受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大的影响,到 6月份之后物价涨幅已经开始回落,1—9月同比上涨9.5%。
    二、新疆价格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纵观30年来价格改革的探索历程和发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总体而言价格改革中最富有的成效是价格杠杆调节经济的作用显著增强,改变了基础 产业价格长期偏低的状况,理顺了价格关系,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两个根本性转变,价格调控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防止通货紧缩趋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价格改革,必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条件下,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避免出现大的价格波动。
    在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大体平衡,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以适应经济快速 发展的要求,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调整不合理的价格关系,在整个经济发生良性循环的动态中,使物价总指数在适合经济发展的 区间运行,同时要满足于物价的涨幅低于新疆生产总值的增幅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以保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和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价格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取向,以转换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
    目前,已初步形成和建立了市场价格体制和价格调控体系,到2007年,新疆由市场调节价格的商品已占全部商品的95%以上,大部分具有充分竞争性的商品都 由市场形成和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使价格成为企业调整生产方式和生产产品、规模的主要信号;而政府管理的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也是遵循价值规律,根据市场 供求关系进行确定和调整。今后,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在保证社会商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达到 宏观调控经济的目的。
   (三)价格改革,必须同其他改革协调配套,打好组合拳。
    价格是国民经济中最有效最灵敏的经济杠杆之一,它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产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价格改革必须与其它经济改革密切配合,相互推 动,各种经济杠杆并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调控体系,发挥价格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价格改革必须同企业改革结合起来,调整不合理的价格结构、理顺各种经济关 系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价格改革必须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实行价税联动,使价格改革既能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又能全盘考虑、理顺 调整经济利益关系,避免引起较大的社会震动;价格改革要与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增强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 确保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在改革中不断提高。
   (四)价格改革,必须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
    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在改革前和改革初期,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商品物资严重匮乏,如果一下子全面放开价格,势必引起价格的全面上涨,诱发恶性通货膨 胀。二是由我国价格改革起步基础决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价格结构不尽合理,加之改革前我国僵化的价格管理体制,使的价格扭曲状况比较严重;特别是基础产品 和基本生活必需品抑制性低价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差过大,若轮番推进,各方面将难以承受,也达不到理顺价格的预期目的。三是价格体系的调整和价格形成机制的 转换,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格局的调整,在推进价格改革时,必须要审时度势,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实现经济发展的总目标,适时调整改革力度,准确把握好推进价 格改革的有利时机,在物价水平较低的时期可以多出台一些价格改革方案。总之,进行价格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坚持改革,又要稳步前进,以保持物价总水平 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价格体制改革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价格改革成效显著,不仅使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结构和价格调控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刺激了经济发展。
    1、农副产品价格的调整对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全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2007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628.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7.7%。
    2、基础工业产品价格的提高,促进了能源、原材料等短线行业的发展,从而逐步消除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2007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1647.6亿元,比1978年增长16.7倍,年均增速达到10.4%。3、价格形成市场化,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推动了科技进步。另外,价格形成市场 化改变了过去购销、产销价格倒挂的不利局面。
   (二)有力推动了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了定价权市场化的确立。
    1、企业定价权的扩大,使企业经营机制发生转换。过去企业只管生产,不管经营,而现在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价格放开,增强了经济活力。在计划价格为主的经济环境中,生产者大多安于现状,不去过多考虑生存与发展问题;而在价格放开后,商品生产者的生存与发展 都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竞争的引入和优胜劣汰给经济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也应运而生。
    3、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使价格管理体制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推动对外改革开放。
   (三)有力推动了物价管理体制的创新,规范了市场的定价行为。
    在新形势下,物价管理涉及的问题更多,牵涉的范围更广,过去惯用的行政手段已不能解决复杂的物价管理问题,只有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并用才能达到有效 治理市场。比如:通过建立价格调节基金、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必要的财政补贴来调控市场价格水平;通过下达控价目标、实行差率控制、规定作价原则和作价办 法、临时限价和价格监审等以控制市场价格波动;对暴利和不正当价格竞争等严重违法行为给予经济和法律制裁,使市场价格行为向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有力推动了市场繁荣与发展,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
    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不仅使商品总量增加,而且使商品品种更加丰富,商品质量产生较大的飞跃,使相当一批长期紧缺消费品供应有了迅速的改善,满足了市场和 不同阶层居民的需求。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47.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年均递增7.9%。2007年与1978年相比,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6.4%和6.1%。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