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财政实力 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国家统计局设管司   日期:2013-12-24 18:28:00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概览之十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各级财政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范理财,发 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创新财政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壮大财政实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各项重点支出和民生支出,深化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管理的科 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在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财政自身改革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和稳定性不断巩固和增强。
    一、强化生财聚财意识, 财政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构建稳步增长的收入机制,大力培植财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税源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新疆 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7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369亿元,增长52.7倍;地方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17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875亿 元,增长51倍。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1%以上,财政支出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加图p157年鉴)
    健全和完善税收征管机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不断健全税收征管手段,改进税收征管方式方法,加大财源税源监控体系建设,确保各项税收应收尽收。大力清缴欠 税,建立清欠责任制,规范欠税管理和清缴行为。加强税政管理,严格税收优惠政策审批,大力清理和规范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非税收入征缴管理,严格执行收 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加大收支脱钩管理力度。建立收支管理责任制度,加强预算执行分析预测,不断健全和完善收入组织工作机制。全面加强“金财”、“金税”工 程建设,构建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的新型财税征管机制。 (加图p158年鉴并图)
    大力培植财源支持经济发展。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培植财源、支持经济发展、增强财力”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大力 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财源体系。在发展思路上,突出重点,集中财力优先支持一些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 点企业。在支持手段上,实现了由直接投入向间接扶持转变,综合运用财政预算、税收、国债、贴息、担保等政策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社 会资源加大对经济发展领域投入。在具体措施上,加大地质勘探投入,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关闭破产和主辅分离工作,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和壮大外贸出口优势产业 和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健全财政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积极拓展非国有经济财源。有效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世界银行贷款,发挥政府 信用平台、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机制作用,运用国内外一切可用财力为经济建设服务;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从2005年开始,实施县市财政收入上台阶工作,对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潜力大的县市给予重点扶持。并在总结收入上台阶工作经验的基 础上,实施了更为积极的增收激励奖励政策。通过健全财政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县市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 的发展。
    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资源配置职能作用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收入总量小、收支矛盾尖锐的财政现状,全区各级财政坚持科学运筹政府财力资源,坚持“有保有压、有控有促”的方针,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 构,减少并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经营性领域投入,增加公共投入,突出对各项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集中财力保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和重点支 出需要,使财政支出政策更好地体现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意志,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工资、机构运转等基本支出得到有效保证。认真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在财政支出安排上,始终把保工资、保机构正常运转放在首位,千方百计筹措 资金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建立了工资发放保障机制,推行财政统发工资制度,彻底解决了工资欠发问题,保障工资正常发放和国家各项工资 改革政策的落实。同时,筹措资金陆续解决了历年欠发工资、以及地县中普遍存在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个人支出部分欠帐问题。
    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支出保障有力。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妥善处理保障重点与压缩一般的关系。严格一般性公务开支规定,控制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车辆购置、 会议、出国出境考察等一般性支出规模。同时,对关系自治区执政能力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给予高度关注,不断加大投入,重点保障政权建设和涉及稳定的各项支出 需要,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各级财政通过预算安排、争取国债和中央预算资金等方式,统筹大量资金,用于办大事要事,保障了事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支出需要,有力地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2003年—2007年五年间,自治区财政累计安排基本建 设资金51亿元,争取中央国债和预算基本建设资金234亿元,利用政府信用平台资金65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铁路、公路、民航、水利、文化、体育、卫生、环 境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用事业发展项目建设。特别是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支持了抗震安居工程、农村防病改水、乡村道路建设等为民 办实事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社会事业发展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按照公共财政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将财力重点向三农、教育、医疗、社 会保障、生态环保等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领域倾斜,改善分配,为实现合理合情的共享发展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自治区安排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 会保障、文体广播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达到494亿元,占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2%。社会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极大地改善了民 生,提高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彰显
    牢固树立“为民理财、理财为民”的工作理念,突出加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逐年加大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投入,积 极引导社会资源向民生项目倾斜,提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公共财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倾向日益显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支农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的措施和手段,新增财力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着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大幅增加财政“三农”投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和规范各类面向农民的收费,全面免征农牧业税。健 全涉农补贴政策体系,先后实施了粮食直补、粮食综合补贴、小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生活补助等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 收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开展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试点等工作,新建扩建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品种改良中心,扶持农民专业经济 合作组织发展,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教育事业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法定增长。陆续实施了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支持改善中小学办学 条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享受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对农村困难家庭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支 持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建设、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和学前双语教学工作,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有效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问 题。通过加大高校设备、科研专款,以及设施维修、重点学科建设等专项资金投入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高校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积极健全制度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支持和保障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相继启动。顺利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建立和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全面推开新型农牧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加大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投入。支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启动城市卫生试点工作,支持和促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科技、文体广播等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科技、文体广播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重点支持了科研院所改制、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和发展 工作。支持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等一批广播电视事业方面的重大项目建设。对农牧民计划生育给予免费技术服务,实施计划生育家庭 奖励政策,促进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加图p158支出)
    四、坚持体制创新,财政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财政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积极支持计划、金融、流通、物资、价格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推进和深化各项财税改革,努力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体制实现了根本性变化。1994年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自治区与各地州市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重新划分了财 政收支范围,对各地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2002年在中央所得税分享改革框架下,自治区进一步完善了与地县分享上市公司所得税体制。2005年自治 区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将财权下放,增加地县财力,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调动地县发展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健全和规范。实施重大政策直接落实到县、重大支出算帐到县的政策,充分考虑对困难地县的倾斜和照顾,逐步加大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转移支付资金测算指标体系,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制度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对 基层特别是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地县财政的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有效地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局面。
    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全区所有地、县开展了部门预算改革,所有部门单位开始使用部门预算编制年初预算,初步形成了符合自治区实际的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和较 为完善的部门预算改革管理制度体系,预算管理更加规范,预算的约束力增强,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公正、透明,明显增强。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扎实推进。目前区本级所有预算单位全部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所有地县启动了集中支付改革,财政国库管理改革的相关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基本形成了以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模式。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范围由预算内扩大到预算外,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量快速增长。
    政府采购进入了依法行政、依法采购和规范管理的新阶段。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基本健全,网上采购优势初步显现,政府采购项目和规模不断扩大,采购项目由一般的 物品采购逐步扩大到了工程项目和劳务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集中采购管理和分散采购指导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非税收入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全区所有地县已全面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纳入收缴管理系统的非税收入范围正稳步扩大,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区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制。
    五、加强基础管理,依法理财机制建设
    全区各级财政坚持依法理财,从严治财,完善财政科学管理措施,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涵盖预算收支各环节的全方位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层次和效力。
    财政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稳步推进财政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财政法律法规制度逐步健全。加强财政执法监督,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建立了财政行政处罚工作程序及 相关制度规定。大力开展财政系统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财政干部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不断提升。
    财政支出管理逐步规范。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预算支出安排更为公开、公平和透明。加强收支分析预测,规范节余资金和超收资金管 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规范项目预算管理,推行滚动预算项目库和绩效预算考核。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率。建立专项资金跟踪问效制度。 建立了资金整合使用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了预算管理考核机制,加大了对地县预算指导力度。初步建立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财政预算管理 迈向科学、规范轨道。
    财政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突出财政资金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监督。财政监督由单纯的事后监 督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由单一的资金检查转向资金项目和重大财政政策监督检查并重,有效提高了监督效力。
    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日益加强。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实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断加强。加强政府外债管理,积极合理有效利 用政府外债。加强会计制度体系建设,促进注册会计师事业规范发展,推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加快财政信息化管建设,初步确立了以网络为依托,以财政业务系统 的应用为内容的现代化先进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自治区财政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也积累了新时期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有益经验。当前,新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各级财政部门将继续发 挥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一步深收支管理,确保实现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大务培植财源,建立健全 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政策,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 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对下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 财政管理和监督,完善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机制,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强大稳固的财力,为建设和谐繁荣稳定的新疆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p113)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