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体系多元化 市场繁荣显活力

来源:国家统计局设管司   日期:2013-12-24 18:34:00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概览之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区消费品市场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流通方式由传统 向现代化转变,商品供应充裕,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进入持续稳定增长时期。
    一、发展历程
    消费品市场发展与经济体制及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息息相关,市场发展历程也是随着发展与改革的步伐稳步推进。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 21.9亿元提高到847.7亿元,增长38.7倍,年增长13.4%。纵观三十年发展历程,按照市场体制、供求关系和发展改革的时代特征,基本上可以划 分为二个发展时期:
    (一)巩固与稳步发展阶段(1978年—199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和改革开放国策的确定,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标 志着市场发展进入新的探索阶段。在“六五”计划中,重点突出了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将消费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同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大体 适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使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生产大体协调。尤其是1985年后,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结束了对主要农产品统的过多、管的过死 的计划体制,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随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消费品零售市场在199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之后,1991年达 121.5亿元,比1978年增长4.6倍,年均增长14.1%。其间,非国有经济得到恢复,市场份额接近五分之一。
    (二)完善与加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体制束缚得到更加释放,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空前加快,掀起了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高潮。在市场发展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流通格局在不断建设之中,生产资料 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填补了生产资料市场的“空白”,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转变,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城乡市场新格局和网 络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的流通体系。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47.7亿元,相当于1992年的5.1倍,年均增长12.9%。这一历史时 期市场发展的特点是:(1)国有商业改革不断深化,改革重点是转机建制,搞活经营,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95% 左右的商品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3)流通领域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二、市场发展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成功地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消费市场流通渠道单一、供 应短缺、运行僵滞的发展内外环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崭新市场,为繁荣经济、促进商品生产与消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市场繁荣稳定,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巨大转变。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进口商品的逐步增多,改变了计划经 济时期生产决定消费的卖方市场状况,生产决定消费的模式已向科技创造消费、假日促进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模式转变。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 352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6.6倍,年均递增10.4%,人均生产总值16950元,是1978年的10.5倍。市场上各类 商品琳琅满目,吃、穿、用等消费资料的人均生产量大幅提高,大多数消费品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消费品市场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
    (二)收入水平提高,促进消费方式转变和结构升级。改革开放不仅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同时带来了多元化的就业方式和渠道,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提供了政策保障。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3.4元,是 1978年31.3倍;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提高到3183.0元,增长25.7倍。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使消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消 费升级也以不同收入阶层为基础呈阶梯式渐进方式展开。在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百元级的“三大件”是寻常百姓家庭值得炫耀的财产;到80年代, 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千元级新“三大件”成为居民家庭的消费主流;到90年代,空调、摄像机、电话、家用电脑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新宠;进入21世纪 后,居民消费正逐步迈入新一轮消费周期,数万元级的住房和小轿车成为消费领域的“追求产品”,这些消费热点的频繁转换在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 经济结构与之相适应的演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898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2320元,分别是1978年的26.8倍和16.7 倍。特别是“九五”后期,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场上名、优、特、新商品逐渐占居主导地位,高质 量、高档次、高营养、新口味的商品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性吃、穿、用商品销售比重逐步下降,而用于文化、娱乐、保健等精神享受 方面的商品销售比重逐步上升。同时,“假日消费”成为市场的亮点,旅游、休闲、健康消费开始活跃,消费理念发生转变,消费需求在相对向名优商品集中时朝多 元化方向发展。2007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1%和39.9%,比1980年下降22.2和20.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生活状态已从 “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三)流通业迅速发展,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可靠保障。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探索,基本形成了多经济、多业态、多经营方式和多层次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市场格 局,传统、单一的百货商店、副食店的销售方式逐步向连锁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邮购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销售方式转换,信贷消费开始起步,流通现代化水平 大大提高,市场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1、商业网点增多,流通业规模扩大。经过30年的发展,我区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商业网点遍及全疆各地。据统计,1980年末全区批发 零售贸易餐饮业机构(网点)2.51万个,从业人员14.8万人,到1998年末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机构(网点)已达到了25.5万个,从业人员58.3 万人,分别是1980年的9.2倍和2.9倍。从“九五”后期开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发展迅速,2007年末,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 业达904个,较1999年增加405个。在商品流通网络不断发展的同时,商业服务设施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服务效能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城市,一座座具 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大型综合商厦不断涌现,精美的装潢,一流的设施,丰富的商品,优质的服务不断提升,流通业增加值以快于GDP增速的速度发展,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大。2007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达229.1亿元,占全区GDP比重6.5%,比197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消费品市场整体呈现出稳定均衡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淡旺季逐渐不 甚分明,月度之间、年度之间波动性不强,消费品市场已初步进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从城乡市场看,在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随着农业生产 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市场快速发展起来,1989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6亿元,比1978年的9.7亿元增长1.4倍。在90年 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市场增速开始加快,在规模上迅速扩大并超过农村市场。1999年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9亿 元,比1978年增长6.5倍;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5.5亿元,增长21.5倍。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最低 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增发低保对象临时补贴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标准的建立和提高,以及对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农业税费的免除、粮食直补等多项 支农惠民政策的逐步到位,城乡居民的即期收入、预期收入、生活预期都在不断提高。根据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统计,销售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大 商品类:一是居民住房及其相关家居类商品的消费。从2000年到2007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速度为23.4%,由此带动了家居类商品的消 费,2007年与2000年相比,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俱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年均零售额分别增长16.8%、20.3%、39.7%和 27.1%;二是汽车消费快速进入居民家庭。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不足1辆,到2007年已达到1.8辆;三是个人享受、发展教育 及服务性消费所带动的商品销售,如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商品零售年均增长均保持在20%以上;四是以IT产品为主的通讯电 子商品类中的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移动存储设备、MP3、数码照(摄)相机等IT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是现代家庭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必备用品,2000— 2007年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年平均增长22.3%,城镇居民移动电话普及率由2000年每百户4.8部上升到2007年末的每百户140.1部,城镇居民 家庭家用电脑每百户拥有量由2000年的5.7台上升到2007年的34.7台,对网络通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3、餐饮消费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为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品零售额持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餐饮消费对零售额的拉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增长,餐饮业成为消费品市场一大亮点。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居民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 增加,加之各种类型的公务、商务活动频繁及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拉动餐饮业营业收入一路走高,持续增长,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局 面。2006年,全区餐饮业零售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0.7亿元;2007年实现餐饮业零售额129.0亿元,创历史新高,比1978年增长 225.4倍,年平均递增20.6%,这是从1992年以来餐饮业零售额连续15年呈两位数高速增长,在开拓市场、扩大就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 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消费需求市场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4、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形成多种经济有序竞争的格局。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资本逐步退出,民营 经济像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向投资主体多元转变,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备了产权结构多元化、权责有限性和公司治理的法人性 三个基本特征。2007年,全区限额以上私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达3.6万人,企业数达538个,占总体的44.9%,而国有、集体、股 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和“三资”企业分别占20.1%、4.0%、3.3%、25.4%和1.5%,与1978年的国有、集体独揽天下的局面形成天壤之别。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完善和优化了企业结构,为零售市场注入活力。
    5、连锁经营初具规模,流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销售管理现代化程度有很大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品条码运用技术等推动了流通业 的发展,连锁企业经过21世纪初期开创,中期酝酿之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这不仅表现在连锁法人企业的逐年增加,更突出表现在连锁门店和销售额的快速 增长。2007年末,全区限额以上零售和餐饮业连锁门店647个,营业面积48.07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3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73.9%、8 倍和4.7倍;商品零售额67.81亿元,是2002年21.8倍,年均增长86.9%。连锁经营方式在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和便利店等各 种业态中均有发展,其中专业店发展最快,占限额以上连锁批发和零售业门店数的五成以上,达51.9%,实现销售额所占比重已超过30.0%,成为最具活力 的连锁经营方式。目前,新疆兵团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公司、新疆农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阿克苏配送中心等6个连锁总店门店数均已超过100个;而销售总额超 过10亿元的企业就有8家,仅这8家企业的销售额就占限额以上连锁企业的64.1%。电子商务开始起步,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信息传输、查询、 网上订货、商品交易,资金结算业务,有效提高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效率。
    6、市场建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区市场建设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市场规模迅速壮大。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区从规范和提高大型商品 交易市场出发,下大力气改造传统市场,优化环境,完善功能,提高规范化和现代化,对传统集贸市场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升级改造,市场的软硬件环境明显改 善,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初步转变。2007年,全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7个,市场成交额达307.3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 23.3%和98.0%,不少大市场应用计算机管理,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成为辐射周边乃至国际市场的物流集散中心。
    (四)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从自力更生起步到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步伐,市场的地域界线不复存在,大市场、 大流通概念基本形成,进口商品与国产商品同台销售、公平竞争,技术差距明显缩小。通过进出口调节疆内市场余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成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 手段。1978—2007年,全区进出口商品总额累计达614.4亿美元,其中进口212.5亿美元,与150个国家(地区)发展贸易往来。特别是“八 五”之后,全区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提高了全区流通业对外开放程度和经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累计吸引外商直接 投资额5774万美元,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零售额106.6亿元。同时,对内开放程度稳步提高,“展销经 济”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
    展望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消费品市场将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市场发育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作用将更加 突出,稳定发展将继续成为商品市场运行的主旋律,城乡市场差距可望进一步缩小,农村市场将被进一步开拓,城乡居民在整体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不同消费层次 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生产资料市场在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同时,将进一步朝全方位、现代化方向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