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奠基础 经济取得大成就

来源:国家统计局设管司   日期:2013-12-24 18:36:00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概览之二

    1978—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更是新疆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三十年。30年来,全区上下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立足于区情,充分发挥新疆资源和地缘优势,制定适合新疆自身的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 强。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新疆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积极而显著的巨大变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7年,新疆生产总值3523.2亿元,与1978年的39.1亿元相比,增长16.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0.4%,第一、二、 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7.7%、9.9 %和14.1 %,经济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与此同时,新疆人均生产总值水平也得到较快提升,由1978年的313元增长至2007年的16950元,增长9.5倍,年 均增长8.5%。三十年来,新疆生产总值的快速发展,使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战略顺利完成了“前两步”目标,即:1993年提前两年实现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两番;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人均新疆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30年,新疆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失衡趋势向合理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所 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供需结构由供给严重不足到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转变的发展变动轨迹。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和升级,带动就业结构更趋合理
    改革开放初期,新疆不仅经济总量低,而且经济结构也处于初级阶段,第一产业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在40%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次序为“二、一、 三”型,表现为典型的以传统农牧业和粗放型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30年来,新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确立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 源转化战略,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优势资源向产业优势的转换,增加科技含量,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次产业快速均衡发展, 特别是二、三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年均分别增长9.9 %和14. 1 %,远高于第一产业年均7.7%的增长速度。产业增速的不同推动了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改变,2007年,新疆三次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为 17.8:46.8:35.4,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次序优化为“二、三、一”型。目前,新疆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的初 具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疆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9年间,新疆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增加了339.17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 分别增加了63.74万人、47.92万人和227.51万人,使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下 降,由1978年占绝对优势的72.06%下降为2007年的50.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上升,由1978年的13.61%上升为 35.4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反映出随着新疆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三次产业从业人员配置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逐步向产业结 构高级发展。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情况看:
    1.农业增速平稳,内部结构稳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第一产业由原来单一的农牧经济向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多种经济发展,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作物布局不断优化,在保证粮食总产稳步增长的基础上, 以棉花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产值比重迅速扩大,形成了“南棉北粮”的区域化布局。从种植业内部种植面积变化情况看,1978年以来,新疆粮食播种面积 比重由76.5%下降为31.4%,而经济作物面积比重则由23.5%上升到68.6%。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2310.7千公顷下降为 2007年的1379千公顷,减少40.3%;而主要经济作物棉花、蔬菜、甜菜、果用瓜种植面积由150.4千公顷、55.1千公顷、17.7千公顷和 41.95千公顷增加为1782.6千公顷、234.9千公顷、94.0千公顷和103.4千公顷,分别增长了10.9倍、3.3倍、4.3倍和1.5 倍。粮经种植面积比例的调整,使新疆种植业结构更为适应新疆人口少,粮食需求小靠粮增收压力大的区情。从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动情况看,1978—2007 年,新疆粮食产量由370.0万吨增长为867.0万吨,增长1.3倍,并且自1996年以来,新疆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800万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保持 在400公斤以上;棉花、蔬菜、甜菜、果用瓜产量由5.5万吨、91.3万吨、16.4万吨和44.1万吨增长为290 万吨、1174.0万吨、586.9万吨和338.7万吨,分别增长51.7倍、11.9倍、34.9倍和6.7倍。经济作物的种植已经成为新疆农民增收 的重要渠道。目前,新疆特色优势农产品迅猛发展,形成以棉纺、粮油加工、糖业、酒类、优质瓜果、番茄、红花以及奶业、细毛羊等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重工业主体地位增强,区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新疆以资源优势开发为重点的“重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迅速扩大,工业结构向着有资源优势的“重 型”结构发展,形成了以石油石化为主导,以纺织、钢铁、有色、建材、食品为支柱,适合新疆特色的工业体系。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新疆轻重工业产值比重由 1978年的 41.6:58.4调整为2007年的13.6:86.4,表明新疆工业产业结构正向“工业重型化”升级。
工业地区布局日趋合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老工业基地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以昌吉、石河子、奎屯、库尔勒、阿克苏等为代表的新的工业基地不断诞生和发展壮 大,已逐步形成了以天山北坡为重点,中小城市为支点,铁路和公路沿线为骨干,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向南北疆依次展开的工业布局体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 展。
    3.服务业结构明显改善,保障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大为增强
    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 策引导下,新疆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内部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基础行业显著增强,瓶颈制约得到显著的改善。传统的商业饮食、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等行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居民服务业等新兴业促使第三产业行业蓬勃发展。2007年,新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传输、社会居民服 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随着内部结构的优化,服务业总量迅速增长,保障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大为增强。
    (二)所有制结构不断发展完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新疆同全国一样,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所有制结构。当时新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96%以上,与同期其 他省份相比这一比重也属于较高水平。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新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强化, 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已 经上升到24%左右。尤其在公路运输、建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社会服务业等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其所占比重大幅度的上升。多种经 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产品结构大幅调整
    改革开放30年,随着新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投资、融资组合进行改革,使原有的企业组织形式被打破和改变,市场 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大批闲置的生产要素得到纵向流动和合理配置,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横向经济联合全面展开,企业组织结构走向多层次。股份 制、股份合作、联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及私营企业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改革初期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禁锢和各种经济利益主体条块分 割,重复建设项目多等因素所造成的新疆企业规模小、分散,缺少地区、产业、行业间横向联系,组织结构单一、专业化协作程度低,缺乏经济活力的局面。在经济 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如新疆广汇、屯河集团、特变电工、天山纺织、八一钢铁、新天国际等大型企业集团。2007年,新疆大中型工业企业已达257家,工业总 产值2759.48亿元,增加值1236.77亿元,实现利税900.46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3.7%、88.6%和93.7%。
    在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新疆工业企业产品结构也得到了较大改善,石油、天然气、棉花、番茄、红花等优势资源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跃居国家前列。而 其他一些以市场为导向的适应各层次消费需求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适销对路的产品迅速增多,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四)区域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天山北坡经济带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耀眼亮点
    新疆大力发展区域融合经济,根据区域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异大的实际,于2000年提出了率先发展亚欧大陆桥铁路沿线,东起乌鲁木齐、西至独山子的天山北坡经 济。几年来,依靠丰富的资源、众多的工业企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运输便通的交通网使天山北坡经济带成为新疆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基地。目前已有以番茄、红 花、胡萝卜、枸杞等加工为主的“ 红色产业”;以葡萄、石榴、杏子、胡罗卜等优质瓜果蔬菜加工为主的酿酒、饮料产业;以优质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和以优质牛羊肉、奶为原料的肉类加工、 奶制品加工产业,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产品在周边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2007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实现生产总值1837.43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 的52.2%,并每年以12%以上的增速发展,带动和辐射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优势区域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扩张效应。
    2004年12月,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了成立乌昌党委、加快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提出是新疆继天山北坡经济带战略部 署后作出的又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乌鲁木齐的市场、人才、金融、项目等优势与昌吉的矿产、能源、土地等区域资 源进行深度整合,做到两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又做到了推动乌昌地区产业布局的调整,从而合理布局区域产业,优化资源配 置,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共同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和联动效应,不断壮大乌昌地区经济竞争实力,进而发挥较强的辐射 和拉动作用,为北坡经济带乃至整个新疆经济发展创造发展空间。
    (五)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投资消费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2007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50.8亿元,与1978年13亿元相比,增长141.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6%。三大产业投资结构不断得 到优化和调整,水利、交通、电信、城市基础建设、教育、房地产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新疆投资重点,第三产业投资大幅度上升。2007年,新疆三大 产业投资比例为8.0:51.5:40.5,与1978年的15.4:52.8:31.8相比,第一产业下降7.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3个百分 点,第三产业上升了8.7个百分点。从消费、投资增长情况看,1978—2007年,新疆资本形成总额增长23.8倍,年均增长11.7%,高于同期最终 消费8.9%和新疆生产总值10.4%的年均增长速度。2007年,新疆总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地区生产总值)为59.3%,比1978年提高12.1 个百分点。投资增长已经成为拉动新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消费品市场旺盛,消费结构呈现质的飞跃。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1978年增长37.7倍。全区居民人均 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217元,发展到2007年的489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323元,提高到2007年的8986元,农 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31元,提高到2007年的2320元。吃、穿、用商品比重下降,文化、娱乐、旅游、保健等精神享受方面商品销售 上升,汽车、住房、家用电脑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人家,新消费热点进一步突现。消费结构呈现质的飞跃。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的拉动大于政府消 费,在消费需求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在居民消费需求中,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呈逐渐下降之 势。
    回眸改革开放30年这一段辉煌的历史,新疆经济呈稳定上升态势,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新疆今后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展望未来,新疆必将继续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换为主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积极探索产业合理、区域协调、资源优化、共同发展的创新之路,推动新疆经 济快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建设西部强区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