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伟大转折。从此,新疆也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三十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运用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新疆“自治”的各项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自身优势,在改革中探索,在发展中拼搏,在历练中成长。经过三 十年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新疆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省区,已经发展成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资 源环境日益协调、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强势新疆。在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激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跨越。
跨越之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加强基础产业和设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新疆,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GDP跨过三个千亿元台阶。三十年来,尤其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未,我区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振奋精神,务实苦干,不断推 进和深化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97年GDP达到一千亿元后,2004年又突破二千亿元大关,到2006年跨越 三千亿元大关,2007年达到3523.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6.6倍,年均递增10.4%。人均生产总值也由1978年313元到1987年迈 上了1000元的平台,2004年突破10000元大关,达11337元,提前1年实现“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万元以上的目标,标志着新 疆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7年又攀升到1695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9.5倍,年均增速为8.5%。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有7.1亿元,1986年跨入十亿,2002年突破百亿,2006年跨越二百亿,为219.5亿元, 进入2007年达到285.9亿元,比1978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1978年的17.0亿元递增到2007年的 795.2亿元,增长45.7倍,年均增长14.2%。
跨越之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合理优化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下,产业结构因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1978年,我区三次产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35.8:47.0:17.2,表现出“二、一、三”产业格局。经过三十年的奋斗,到2007年产业结构演变为17.8:46.8:35.4。形成“二、 三、一”的产业格局,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跃迁,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三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虽然比重不断下降,但它的重要性并不因其占国民经济总量比重的下降而降低,而是基础更加稳固,能效更加增强,并推动农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生产经营更加企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初步实现了向高效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的跃迁。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产业转变。全区轻重工业产值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1.6:58.4演变为2007年的13.8:86.2,重工业比重继续提高。轻工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档次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所占份额显著上升。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46.9亿元,占GDP的35.4%,比1978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劳 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13.6%上升到35.5%。第三产业的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特别是对工 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跨越之三:四大基地显成效,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率先拉开了改革帷幕,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生产结构,以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为主,搞 活农产品流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2007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2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 7.7%。谱写了以“稳粮、增经、扩棉、促工”城乡一体化为载体,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粮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867.0万吨,比1978年增长1.3倍,人均粮食占有量保持在400公斤以上,超过全 国平均水平,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棉花:产量达到290万吨,增长51.7倍,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8.0 %,棉花总产、单产、播种面积、收购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水果:产量达到412.0万吨,增长28.4倍,林果业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和后 备产业;牲畜:年末出栏4108.3万头(只),增长7.9倍,肉类总产量160.6万吨,增长15.6倍,畜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 一。农产品产量和种类的不断增长,丰富了社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2007年,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76.6公斤、 13.5公斤、93.7公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增长8.8倍、5.1倍、25倍。目前,我区农业种植布局结构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经过三十年的不断优 化调整,已形成了南部棉、粮、果,北部粮、油、糖,中部粮、棉、糖等多元化产业种植带;全区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6.5%、87.8%、 35.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跨入全国农业机械化大省行列。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进入90年代后,我区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功能,农户、企业、政府三方联手,把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 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推动全区棉纺、粮油加工、制糖、酒类、瓜果、番茄、红花以及奶业、细毛羊为支柱的产业化经营。目前,农业产业化组织 已发展到6174个,并涌现出中粮屯河、冠农股份、新农开发、新赛股份、新天国际、香梨股份、新疆天业、啤酒花、天山纺织、新中基、天康生物、麦趣尔集团 等一大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极大促进和辐射全区农业产业化的提升与扩大。
跨越之四:工业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主导作用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工业依托本地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优势资源战略转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了企业活力。目前,已形成了以石油工业 为主导,以纺织、煤炭、钢铁、电力、食品、有色金属为支柱,使工业经济总量、产品产量、经济效益不断创造新跨越,铸造新辉煌。
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年年实现新突破。三十年来,新疆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经济结构由农牧业主导型逐步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工业经济步入快速增长期,实现 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仅有14.5亿元,1992年突破100亿,2003年跨越500亿,2006年超越1000亿,到 2007年已达140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4.9倍。
特色产品产量增长迅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十年来,我区以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使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07 年,全区原煤产量5018.6万吨,比1978年增长3.7倍;原油2604.3万吨,增长6.4倍;天然气210.3亿立方米,增长82.8倍;钢材 470.9万吨,增长68.0倍;水泥1537万吨,增长18.7倍;化肥(折100%)138.53万吨,增长67.2倍。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由 1978年的6.3亿元增至2007年的961.4亿元,增长151.4倍。
集团企业从无到有,园区建设有序发展。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区企业集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历程。涌现出以八钢集团、特变电工、新疆天 业,美克集团,广汇集团、博湖苇业集团、天山建材集团等为代表的产业龙头企业。截至2007年底,我区拥有企业集团85家,其中资产总计在100亿元以上 的有3家,50—100亿元的有4家,5—50亿元的有32家,还有6家企业集团跨入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在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我 区经济园区的建设。目前,全区经“两级政府”(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审批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由1992年1个发展到32个,其中国务院批准设立的8个,自 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24个。2007年,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3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4%。
跨越之五:固定资产投资兴旺,项目推进成绩喜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深入,我区依靠国家支持和自身努力,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水平、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 段,着力推进工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扩大。
投资总量适度增加,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对各领域的基础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从 1978年到2007年累计建成投产项目约8.8万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42.9亿元。其中,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大 关,达到1002.1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50.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41.4倍,年均增长 18.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1978年的 15.4∶52.7∶31.6转变为2007年8.0∶51.5∶40.5。
非国有经济投资加大,投资增长的内在动力增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疆投资主体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国有经济投资为主的格局被打破,逐步形成 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相辅相承共同投资的格局。目前股份制经济、个体私人经济、集体经济和外商及其他非国有经济的投资环境得到空前的发展,投资比重不 断上升。1978年非国有经济投资总量仅有0.04亿元,到2007年就已经达到了842.2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45.5%,比1978年提高了 45.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创新高,重点项目逐年增加。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三十年来,新疆投资迎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建设时期,重点工程的数量、规模几乎年年 创新高。目前,昌吉热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已并网发电;沙漠公路阿拉尔至和田段大部分主线已基本完成;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哈密—电厂热电联产工 程等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精伊霍铁路、乌精二线、奎北铁路、吐库二线、乌准铁路、喀和铁路同年开工建设,拟建9条铁路,其中二条国际铁路,这样的建设规模 和速度,在新疆乃至在中国铁路历史上史无前例。同时,另外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农业灌溉、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 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
跨越之六: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对外贸易成绩斐然
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搞活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强力推动,新疆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商品供应充裕,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 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对外开放政策下,使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市场进入持续、健 康、稳定、繁荣的增长时期。
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市场销售保持稳定增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纵身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供货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取 得丰硕成果,市场上吃穿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商品供不应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有21.9亿元,自 1990年突破百亿元之后,一年一个新台阶,到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847.70亿元,是1978年的38.7倍,年均增长13.4%。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由1978年7.44亿元提高到599.8亿元,增长79.6倍;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由14.5亿元提高到247.9亿元,增长 16.2倍。
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加之各种类型的会务、商务活动频繁,餐饮 业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局面,尤其进入1992年以来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区住宿餐饮业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后,2007年实现 129.0亿元,比1978年增长225.4倍,年均增长20.6%。在开拓市场、扩大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消费市场中发展最快的 行业。
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私营企业成为外贸新生力量。三十年来,我区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使我区外贸经 济得到长足的发展。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37.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583.7倍,年均增长24.6%,尤其是中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 不断实现新突破,2001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7.7亿美元,到2007年跨越100亿美元,达到137.2亿美元,6年里年均增长40.7%。随着对 外经营权的逐步放开,私营外贸企业成为发展最快的外贸队伍,进出口贸易激增,由2000年0.1亿美元增加到88.0亿美元,增长675.9倍,年均增长 高达154%,私营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0.6%上升到64.1% ,成为新疆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商投资来源多元化。从1980年国家批准成立新疆首家中外合资的新疆天山毛纺织有限公司,到2007年,新疆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 同项目1636个,金额2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1亿美元,年均增长14.2%。截止2007年底,新疆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341家,并 与14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形成了与中亚、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为主体的多元化对外贸易格局。
跨越之七:人口增速不断下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三十年来,各级部门在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同时,努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顺利完成人口控制计划任务,全区总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对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能力提高,使全区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总人口低速增长,家庭规模逐步缩小。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新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2007年,全区总人口2095.2万人,与 1978年相比,人口出生率由22.6‰下降到16.8‰;自然增长率由14.9‰下降到11.8‰;人口死亡率由7.7‰下降到5.0‰;人口平均预期 寿命由1990年的62.59岁提高到2000年的69.14岁。据测算,自开展计划生育工作30多年来,全区累计少生370万人。目前,城镇每户家庭人 口为3.02人,比1980年减少1.97人;农村平均每户常住人口为4.67人,比1978年减少0.94人。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三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就业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地位之中,对就业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 改变劳动者的就业观,使人们从依靠政府安置到市场就业、自主创业,促使非公有制就业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全区就业人员已从1978年的491.3 万人增加到830.4万人,增长69.0%,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达到639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1.4倍,占总就业人员的77.0%。城镇登 记失业率控制到3.9%,比1979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全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72.1:14.3:13.6演变为 50.3:14.2:35.5,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向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跨越之八:交通邮电业取得长足进步,旅游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下,也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规模、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在经济持续稳定 增长、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邮电通信网络化的带动下,旅游产业发展也得到全面升级,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成为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
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运输效率大幅提高。三十年来,交通运输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以由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组成的“陆、空、地”三维 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2007年,铁路营运里程292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5万公里;民航通航里程16.0万公里;管道输油里程6793公里,分别 比1978年增长1.8倍、5.1倍、32.5倍和14.3倍。各种交通工具完成货运量4.9亿吨,比1978年增长7.1倍;完成客运量3.84亿人, 增长39.8倍;货物运输周转量1264.3亿吨公里,增长10.8倍;旅客运输周转量548.1亿人公里,增长20.7倍。
邮电事业蓬勃发展,通信设施技术装备迅速改善。邮电通信水平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的现代化传输网络覆 盖全疆,邮电通信由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转变,使我区通信技术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疆光缆线路达到11.1万公里;拥有本地电话678.1万户, 其中城市用户为520.6万户,农村用户157.5万户;全疆移动电话由2000年的78万户扩大到808.3万户;互联网用户由2001年12.8万户 增加到157.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由1989年0.5部/百人上升到33.4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38.6部/百人,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 之首。在设施技术的更新、服务网点的增多、新型业务的涌现、网络传输的带动下,使全区邮电通信完成业务总量由1978年0.2亿元提高到2007年 303.6亿元,年均增长28.5%。
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国际旅游稳步增长。三十年来,新疆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与人文旅游资源,从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形式向全国、全世界推介新疆,同时各级 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实现以游促生产、以游促销、以游促富的兴新大计,使“丝绸之路”为主导的旅游品牌日益显现。2007年,接 待境外游客由1978年88人次增加到43.8万人次,年均增长33.5%;境外旅游收入由4.6万美元达到1.6亿美元,年均增长32.1%;国内旅游 人数在2007年达到2126万人,回笼人民币192.9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11.7倍和240.5倍,年均增长15.2%和35.6%。目前, 全区拥有国际旅行社51个,国内旅行社375个。
跨越之九:教育事业成效显著 科技彰显第一生产力
三十年来,我区教育、科技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实施,科教兴新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使全区经济建 设以简单落后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新疆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科教支撑。
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双语”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1977年恢复高考启开了教育改革的前奏,可以说教育事业是我国及我区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三十年来, 教育事业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全民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优化教育结构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2007年与 1978年相比,全区普通高等学校32所,增加22所,在校学生22.6万人,增长21.1倍,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8.2万人,增长9.4倍。目前,小学 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初中学龄少年入学率达93.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62.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5年2.7%上升到21.2%。与此 同时,我区 “双语”教学体系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实施“双语”教育的中小学由1995年的220个班增加到8788个班,增长38.9倍;学生由5533 人,增加到29.4万人,增长54.1倍;从数、理、化三科延用到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教学的新模式。
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科技产出硕果累累。在改革不断深化、投入稳步增长的带动下,科技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机构遍布各行各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 提高。2007年,科技经费支出由1997年的7.2亿元增加到32.8亿元,年均增长16.3%,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由1.6亿元增加到10亿元, 年均增长19.8%;全区科技人员由改革开放初期的8.5万人,发展到现在的56.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3.4万人)。其中,有12位科学家取得了在国 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30年来,新疆累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202项,其中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奖励3226项。
跨越之十:卫生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文体事业异彩纷呈
三十年来,我区卫生事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公共性、重大疾病控制、农村卫生、卫生改革等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和挖掘民族医药,使卫生服务体系和资源配置不断健全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精神面貌得到换发,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大放光彩。
医疗卫生发展喜人,造福新疆各族群众。经三十年的努力奋斗,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医疗服务得到提升,管理水平得到强化,形成了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科 研、民族医药、卫生行政执法等门类齐全、专业完善的医疗卫生队伍。建立了遍及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基础建设全面加强,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全 区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7465个(含私营,不含村卫生室),比1978年增长1.9倍,其中医疗机构711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14个、卫生监督机 构112个;卫生机构床位总数9.0万张,比1978年增长56.8%;卫生机构人员总数12.8万人,增长92.7%。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如火如茶。三十年来,我区文化体育工作抓住改革机遇,在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乘势而上,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 段。2007年与1978年相比,我区拥有公共图书馆94个,增加89个;艺术馆和文化馆109个,增加23个;博物馆32个,增加31个;艺术表演团体 120个,增加56个。目前,卫星地球站1座,卫星收转站一千七百余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53%和93.48%,其中有线电 视用户达到162.0万户;节目套数广播增加到115套、电视139套,同时节目制作水平、能力、数量明显提高。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奋力拼搏,争金夺银, 捷报频传,尤其在2008年的百年奥运中我区体育健儿取得一银二铜的好成绩,为祖国争了光,为新疆添了彩。同时,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更是如火如茶,目前全区 拥有体育场馆109家、体育运动学校484所,另外,广场、公园、街心花园已成为人们打球、健身等锻炼和休闲的重要场地,初步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
跨越之十一: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保障覆盖面日趋扩大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地。新疆各级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居民家庭生活更加殷实,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三十年来,在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下,居民增收的渠道日益拓宽。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27元增加到10313元,增长24.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19元增加到3182元,增长25.7倍。居民收入的快速 增长,为物质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7874.3元,比1980年增长17.8倍,年均 增长1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350.6元,增长14.4倍,年均增长10.7%;城镇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57.3%下降到 35.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60.8%下降到的39.9%。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2007年,城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151.55万人,比2000年增长24.1%;基本养 老保险205万人,增长46.2%;参加医疗保险244.7万人,增长1.8倍;参加工伤保险127万人,增长3.9倍;生育保险参保单位参保150万 人,增长4.9倍。农村保障工作也有突破性进展,2007年,有 847.3万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各项保障工作还在不断积极向前推进。同时,社会救助的对象和范围从传统的“五保户”“受灾户”逐步扩大到生活处于 贫困线以下的弱势群体,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07年末,全区共投入11.4亿元用于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有191.3万名(其中129.8 万名是农民)各族群众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与此同时,自治区还加大了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力度,在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引导福利企业向集体、单位、个 人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方向发展。2007年,全区社会福利院由1978年6个增加到33个;社会福利企业7家增加到109家,目前全区共有收养性福 利事业单位498个,其中农村老年性福利机构380个,社会福利医院8个。
跨越之十二:城市中心辐射功能大放异彩,城镇化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城市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住宅、道路、桥梁、公用事业等建设成就斐然,目前已形成一个以多功能、开放型首府乌鲁木齐为核心,众多市、县和城镇为依托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亮点频闪。三十年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确定全区经济发展战略中,加速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的乌鲁木齐城市化建设; 加速以工业化为重点的昌吉市城市化建设;加速以维吾尔族风情、古丝绸之路、瓜果之乡经典旅游为特色的吐鲁蕃市城市化建设;加速以能源生产为重点的克拉玛依 市、库尔勒市城市化建设,把它们作为全区经济新跨越的城市中心辐射增长点,以点带面,以城带乡,使全区各行各业呈现出新成就、新辉煌。经过三十年努力与奋 斗,目前我区城市由1978年8个增加到2007年19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109平方公里,比1978年扩大5.6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 市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城市马路变宽,高楼矗立,市容整洁,城市各项公用事业都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与1978年相比,用水普及率达到99.1%,增 长40.1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92.8%,增长81.8个百分点;平均每万人拥的铺装道路长度5.3公里,增长2.3倍;平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15.6标台,增长4.0倍;每万人建成区绿地面积28.7公顷,年均增长42.2%。出租汽车由1980年35辆增加到2.5万辆;公园由4个增加到 120个。新疆城乡人口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城乡人口比重由1978年26.1:73.9调整到39.2:60.8,目前城镇化率达到39.2%,比 1978年上升13.1个百分点。
……这一桩桩、一件件精彩的跨越感人至深,发人振奋,谁能不说这是改革三十年来的丰硕成果。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春秋挥手而过,就是这30年能使天山南 北共腾飞,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我们坚信,在今后发展历程中,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各族人 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再创一桩桩跨越,一件件精彩,必将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人民富 裕的和谐新疆。